同学们:
2001年“五一”期间,我又一次回甬探望耋耋之年的母亲。五月三日下午,我与妻特意去母校“访古寻根”。节庆放假,校园自然略显空落落、冷清清,但现代化的教育楼、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有力地证明着今天母校硬件的实力。它们像大力士般的巨大躯体,默默地看着我这个曾从这儿起航、远行了四十多年后又忽然到此造访的陌生人。我还“窥视”了几间教室,里在都有大屏幕的电视机或别的先进实验设备。心想,这所学校时今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师资等软件肯定也是一流的。我与妻携手在校内“闲庭信步”,这里处处树影婆娑,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好一派江南风光!校园的景物,看得我心头热呼呼,眼睛也湿润了。我油然地感汉:今天的在校生,有多么幸福啊!
走到一间“陈列馆”前,我徘徊了许久。这是属于我们那个时代的建筑与“阅览室”,很感激远见卓识的校领导保留了这个“里程碑”、“博物馆”式的“历史见证人”!在她身旁,我向妻子讲述了三件小事。一、有几次周末从学校回殷家湾,是光着脚走在铺满小石子的公路上回家的,因惟恐怕走破了母亲纳的布鞋。二、我是这样学会骑自行车的:三个同学各出五分钱,向校门口修车人租一个小时破自行车,三人轮流学骑。共学了两次,便掌握了这一小技。三、当时早餐偶尔能分到一调羹油炸黄豆,那是世上最美味的东西。心里真想厨师能给我两汤匙。——现代人能理解发生在近半个世纪前这所学校里的事吗?若拿出当时的“成绩报告单”来展示,其纸张之粗黑,会让我看出泪来。
同学们,你们的确是幸福的。我现北京家,北挨中国音乐学院,东邻北京信息学院,可这两个高等学府的校园,都不及川鄞州中学大。其环境更不如有湖光山色的鄞州区。
令我们那一代青年——现已退休的老人们欣慰的是:我们始终没有辜负师长、乡亲们的厚望,不但先后考入了各类名牌大学,而且毕业后在各自岗位上都做出了这样那样的贡献。甚至在退休之后,仍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在不同领域里发挥余热。这值得后生们深思,为什么在如此差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会经得住几下年历史风浪的冲击?据我观察与体会,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读书为民,办事为会,做官为国;二、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进取,与时共进;三、走正道,保正气,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四、不谋私。要想永葆青春,报效祖国,不被扫进“历史垃圾堆”,得一辈子兢兢业业,一辈子真正为人民服务。
我曾是鄞州中学、北京大学的一丛小草,走上社会后,也一直是株绿草,始终没能变成参天大树,既无宏论巨著,又无丰功伟绩。小草在周而复始、一年一枯荣中,仅绿化了一点环境,吐出了些许氧气。当一个人努力、辛勤耕耘了数十年之后,你想收获什么呢?是多一点名利?还是多一点实惠?或者多一些儿孙?我的回答是:让心灵变得纯净!
五十年,对一个人来说,几乎意味着一生;半世纪,对人类而言,则仅仅是一瞬间;五十华诞,对一个学校来讲,可能只象征着度过了“童年”,她来日方长,前途似锦。祝母校在新世纪闯出教育新路子,培育出更多国家栋梁之才、有用之才。
同学们,长江后浪推前浪,你们定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因为中国处在从未有过的繁荣时期。有一点我想特别指出:不是上大学才是唯一出路,大学生也不是什么“天之骄子”,青年人只要脚踏实地肯干、肯吃苦、肯动脑,脚下之路千万条,“行行出状元”。
各位大展鸿图!
60届高中毕业生:张德生
中国文联国际部顾问
原中国驻民主德国、捷克大使馆参赞
二OO二年六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