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活动

校友回忆

校友活动 >>校友回忆

八十年代鄞县中学读书趣事几则

来源:朱承华|编辑日期:2012-11-26 09:05:02|点击数: |发布:54

在鄞县中学读书的三年至今为止还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虽然当初物质生活比较贫乏, 但是精神生活还是极其丰富,特别记录当初学校的衣食住行的几件趣事。 现在想想,不觉得苦, 反而甜蜜在心头,希望能唤起那个时代的校友对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

一.锄头和劳动课
82年初中毕业收到鄞县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当初是极其光荣的事情。 至今记得录取通知书有一条, 需带锄头上学。
于是, 报到第一天,学子们除了带了简单的行李外, 大家都会一把锄头。锄头是在劳动课用的, 劳动课老师(抱歉忙了老师的姓名了),农业知识极为丰富,对学生很爱护, 即便当初偶尔有学生没好好做事,也只是慢条斯理的劝说一下从不说重话。
每个班都有一块田, 上面有各个班级自己决定种那种素菜,收成以后, 以比较便宜的价格卖给食堂, 费用作为班会费。 记得有一年,我们种了当初市场上不太常见的眉豆, 类似现在的四季豆, 采集给到食堂后,当天晚餐吃的时候,大家反映不错, 我们班同学觉得极为自豪。
二.桌菜制
说到吃,鄞县中学在八十年代初,有一段时间采用桌菜制, 应该是整个宁波地区中学中独有的。一周六天,早上稀饭酱菜, 中午三菜一汤,其中的三菜基本上会有肉类, 水产类和素菜, 坦率一点讲, 当初大家生活还比较艰苦, 好多同学家里也未必能天天吃到荤菜。一开始收费每月7元, 后来10元, 13元,母校的食堂师傅为我们能吃到荤素搭配,营养丰富餐饮动了很多脑筋, 冬天为了能让我们吃上热菜热汤,就在我们下课前几分钟争分夺秒上菜, 至今印象深刻。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还是停办了桌菜制, 让同学自己买菜。 今天一个中学里有几个食堂司空见惯。 当初县中在一个食堂里分成两组,进行业务竞赛。 每组用不同的菜单, 即便是相同的菜,价格也有几分上下, 买菜的阿姨,满面春风,态度极好。和桌菜相比,突然品种增加, 花样繁多,价格也算便宜,一个月的菜金基本还是20元左右, 于是吃饭变成一种期待,很多同学的饭量也从4两变半斤。
85年我是被学校报送到上海,由于5月份提前到大学, 先安排在那个大学的中学部上课,也见识了那个上海四大中学的食堂, 居然也是采用桌菜制度, 每月26元,却只有一菜一汤。 当然菜肴的滋味无法和母校相比美, 从此我的饭量从半斤降到3两,至今。
三.交通
今天的母校交通便利, 也要通地铁了,即便不算市中心, 也是名符其实当的市区了。当初地处称为东乡的远郊,交通不便。 尤其对于当初住在西乡更甚。记得第一次来学校报到,我和母亲带了前文提到的锄头, 抬着行李, 先坐做汽船到宁波, 横穿整个宁波城以后, 再坐汽车道盛垫桥, 历时4个小时。
猜测今天的母校, 周末一定会有很多家长开车来接送同学。 当初我们十四-五岁的孩子, 基本上是一个月自己回家一次,换车换船, 有的单程要在路上花上5个小时。
记得有一次,道路有意外堵塞,很多同学在盛垫桥苦等二小时,没等到一辆郊区长途车, 几个思家心切的同学, 就决定先步行15华里到宁波东站, 再转车回家。
高三阶段,部分男同学开始骑车回家, 单程25公里, 个别的可能要40公里。和坐车相比,能省掉一半时间, 也能省下交通费用。 今天也为人父的我, 无论如何不会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骑车几十公里, 想想那时候的父母也是无奈之举。
极少数的同学,可能是附近东海舰队或者政府领导之女, 周一早上坐着父母半公半私的汽车来上学, 也绝不会把车高调开到校园,而是在数里之外的盛垫子桥下车步行到学校。
四.穿着
今天看到影视剧里的少男少女穿着帅气的校服, 回想我们的中学时代, 从没有过这样的奢望。 有的同学偶尔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也不作为怪, 大家的心主要还是放在读书上。偶尔有同学在劳动课还穿着皮鞋, 班会课可能还会不点名的被班干部批评一下。
难得有件衣服大家比较喜欢的,同寝室同学。 同班同学都会拿去穿。 记得班级里有个同学 有件休闲西服, 10来个同学穿着去拍毕业单人照。
有段时间学校里来了几个体育系的实习大学生, 穿着涤盖棉的运动服, 貌似当初同学们比较向往的衣服。
有趣的是,高一的时候,在不知道牛仔裤为何物的情况下, 买了一条穿到学校,没被批判也没人觉得时髦。 正巧学到好学到鲁迅的《故乡》,牛仔裤细长的裤脚 和课本里面“圆规”杨二嫂很对应,于是这个善意的外号在女同学中叫了20年。

作者简介:

朱承华 男 1966年2月出生,85届一班毕业,并于高三第二学期4月,被母校免试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就读电子工程及工程数学双学位。毕业后在Brocade,HP,Agilent,LDS及Prosten等外企任销售代表,销售总监及首席代表等职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