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一个祖祖辈辈老实巴交的农民儿子,幸运地考入了鄞县中学----无数孩子向往的地方。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两年。逝者如斯,一晃三十几年过去,然而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值此母校60大庆之,回首往事,感慨万千,记录下当年的点点滴滴,以资纪念。
●入学之前
那一年,听说鄞县中学要通过考试在全县招生了,我们这些戴帽中学的初中生怎么办?我说,我没有读过初中,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听不懂这句话。是的,在我的履历里,我只有小学,没有初中。5年半的小学毕业之后,我们继续在小学读初中的教材。我能够考上鄞县中学,得益于是我们有一个好的小学校长,他一直对我们的读书抓得很紧,即使是学习张铁生、学习黄帅的年代,我们都没有停课闹革命。当然,更离不开我妈妈的引导、开导、教导,我妈妈不识字,但是,她经常说:“儿子啊,好好读书,书读好了是自己的,别人是抢不去、偷不去的”、“穿皮鞋还是穿草鞋看你自己的了”、“你不做作业别人在做作业呢”。那时候,农村的小孩要上山砍柴、下地割猪草,我妈妈总是为此与我爸爸争论,妈妈总是要我好好看书、做作业,只要我拿起作业本,我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了。我们乡有一个小小图书站,我总到那里去借书,那里的书,我差不多都看过。记得妈妈还给我花了血本,同意我去买了当时的畅销书——《数理化自学丛书》,呵呵,当然不是一套,是几本,但是,应该是花了很多钱的。可惜的是,参加招生考试时,那道数学解方程题目,因式分解之后,我把二边的(2x-9)都约去了。回家之后,郁闷透了。同村的一个同学,或许他考得还可以,颇为得意。我妈妈劝我:没有关系,没有关系!
●背着锄头去上学
那一天,鄞县中学要开学了,妈妈早早的起来,给我做了有鸡蛋的早饭,特殊之中的特殊哦。我在家里一直是享受特殊待遇的,那个年代,米饭不够吃,总有一段时间要吃番薯、南瓜度日,我几个姐姐总要省一口米饭给我吃。想起往事,我总觉得对不起她们。那天,天蒙蒙亮,乡里乡亲的有好几个人来送我,因为,当时有一个说法,考上了鄞县中学,等于一只脚跨进了大学。爸爸挑着按学校要求准备的上学行李,其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那把锄头,大家在老照片可以看见。鄞县中学大草坪到处长满了草,好像还种着地瓜什么的,开学之初,我们先要到学校锄草。当时,还有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留下来的好多农田,那里,有我们一日三餐的来源。之前,我在鄞县中学贴吧里说过,有个“黄豆芽”,参加劳动的时候依然穿着袜子,我们都笑他是资产阶级分子。我与“黄豆芽”等八个人住同一间寝室,妈妈笑呵呵与其他家长打招呼,反复告诉我,要与同学们友好相处。
●吃在鄞中
那时候,我家里确实很穷。我记得学校的伙食还是办得很不错的,学校有自己的农田种植蔬菜,还养了猪,每到杀猪的时候,二分钱一碗的猪血腌菜汤总是最受大众欢迎的。但是,我还是吃不起。我一般两周回家一次,回校时,妈妈总要给我带上两瓶腌菜,不过,这个腌菜是用油炒过的。在当时,油炒过的腌菜也是好菜啊。至于那个毛蚶(我们一个同学管它叫“毛甘”,所以记忆深刻啊),还有什么“芙蓉猪肝”什么的,我是吃不起的,那是他们有钱人吃的,我一般是买几分钱一份的蔬菜。当然,还有的同学,确实有一块霉豆腐吃三顿的情况。我们那个时候,下课以后,大家都跑步去食堂,呵呵,前面有老师管着,不许我们跑,我们只能练竞走。吃饭就在大礼堂,大礼堂不开会时就是大餐厅,但是只有桌子,没有凳子,一般是一个寝室的同学围着一张方桌站着吃。看着“有钱人”的好菜,会暗暗流口水。最高兴的是,参加高考那两天,学校给大家准备了免费的饭菜,我清楚的记得有炒鸡蛋,而且是送到寝室的。老师说,保证不会坏肚子,学校的老师想得真是周到。
●读书之余
79年,我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鄞县第七次团代会,那是我至今引以为荣的一次会议。我是班级的团支部书记,我记得我是民选的书记,不是入学时老师指定的,不知道大家对我的评价怎么样,我不说那次搬桌子凳子的事情,就说发展入团的事情,我记得我们班有一个优秀分子,他迟迟不交申请书,我后来了解到他的“家庭成分”不好,我苦口婆心的鼓励他入团。说起那次团代会,不得不说说我的新衣服。我要去县里开会,妈妈听了很高兴,说,要给我做一件新衣服,因为家里穷,做一件衣服不容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年纪还小,应该还会长个子,所以,给我做得长一点,大一点。这件中山装,大家可以从照片里看见。可惜的是,营养不良,本人个子一直不长,等我上大学的时候,这件衣服依然太长。
1979年的暑假,学校组织了一次学生干部夏令营,记得全校有20多人参加,既有开会学习讨论,还安排了去农业先进单位——勤勇大队参观,去天童寺旅游,记得是乘敞篷卡车去的。周校长还组织我们唱“团结就是力量”,呵呵,就是后来批评我的那个讲普通话的校长。
在食堂那边还有黑板报,虽然黑板质量不好,抄写在上面的文章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饭前饭后,同学们都会驻足观看。我经常在黑板报写“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可惜我没有考上浙江大学。直到2000年,才考上浙江大学MBA,总算圆了浙大梦,还评上了浙江大学优秀MBA校友。
●回家的感觉真好
当时,我们是5年半小学,加上2年初中,我们到鄞县中学的时候年龄都很小,最小的同学只有14岁不到?呵呵,那个天才,我们都叫他“小宁”,就是后来把我的一根龙须剪掉的人。刚入学的时候,大家都很想家哦!每到周末,都想回家。这里,我把几年前写在鄞县中学贴吧里的内容拷贝一下:
谈谈我回家的一件事
那天下午/我准备回家/到了汽车站/等啊等/没有汽车/心里也想省钱/我与另一个同学决定走路/他与我同方向/但是/他的家比较近/走啊走/他到家了/我只是走了一半/太累了
那里(莫枝堰)/我准备去乘船/那里(莫枝中学)/我碰到了我们同村的一个人/他在那里读书/我问他/他告诉我/今天最后的船应该已经开走了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三种办法/第一:回学校/第二:想办法住那里(莫枝堰)/第三:继续走回家
我决定
走
可是/后面的路怎么走
其实我是不知道的/我只知道大概的方向
走啊走/走过了一村又一村
走啊走/翻过一山又一山
走啊走/不知道怎么走
想起了爸爸说过:路在嘴上
走啊走/走不动了/继续走
走啊走/天黑了/狼叫了/继续走
走啊走/星星出来了/终于走到家了
回家的感觉真好!
后来,我听家在西乡的同学讲,他们回家时从宁波西站走回家,返校时从宁波东站走到学校是常有的事情。因为往往赶不上车,有时也是为了省钱。好在学校非常关心我们,还给我们专门配备了生活老师,我们慢慢的把学校当成了家。
●同学友谊
我之前在鄞县中学贴吧也说过,小学同学,因为年龄太小了,后来变化太大,所以,长大以后的联系自然少了。大学同学,由于工作分配时留下的一些阴影,由于工作地距离远,而且,关键是老家差距大,所以,就没有中学同学之间的关系那么值得回忆。中学同学,人生之中间,人生之中坚,没有钩心斗角,没有利益冲突,所以,自然最真、最纯、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