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县中精神
来源:裘丽敏|编辑日期:2012-09-07 08:52:13|点击数: |发布:54
------从张老师的电话说起
4月中旬,我意外地收到了母校鄞州中学的来信,信封是手写的,而且贴了邮票,不像一般的公文信件,打印文字加上大宗邮件邮资总付的邮戳,冷冰冰的。展开信纸,是母校60周年校庆的征稿邀请函,毕业30多年了,母校还记得我们,亲切感油然而生。只是读书时写作文一直是弱项,现在依然,不写了罢。过了一段时间,张老师来电话了,重申了征稿的内容与要求。听着老师诚恳、朴实的话语,似乎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听语文老师在布置作业,而作业是必须完成的,好在时间较宽裕。随后是鄞州中学杭州校友会的筹办,会长、秘书长等人的邮件、短信一封接一封,虽是些核对信息、通知开会之类的琐事,但他们的认真与较真让人折服。正是他们的执着与付出以及母校的支持,才促成了那一场热烈、高规格的成立大会。不久后,当张老师的电话再次响起,还是那样认真且执着地要求“交作业”时,我觉得“在劫难逃”了,也明白了鄞县中学之所以能培养出那么多优秀学子的原因所在,是认真、执着地做好每一件事,从老师到由这些老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脉相承,如出一辙。而这正是县中精神之所在。
记得我们上学时的县中刚从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转型过来,校内还有许多农田与校舍和谐共存着,学生也基本来自农村,很多老师都住在学校里,学生也不常回家。每天除了上课、自习,就是做作业,还有每周一次的田间劳动,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掌握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但有老师在身边,不懂可以随时问,还会有额外的补课,帮助那些基础较弱的同学,师生都不会轻言放弃。老师教的尽心,学生学得尽兴,同学间、师生间的关系特别纯粹。老师的敬业,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行动上,无需过多的说教,言传身教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学习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且乐在其中。其实,每个学子都有潜质,各有特色,只是他们懵懵懂懂还未定型,有待发掘,有待塑造,有待教育引导,县中的老师用他们的敬业、耐心、信心和爱心,培养了学生对目标执着追求的品性。当年的高考奇迹,如今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县中人,是对母校“教书育人”这个学校教育根本的最好诠释。我们的人生轨迹从进鄞县中学的那一刻起改变,而认真执着的特质从此如影随形,深入内心,成为做人处事的原则,成为县中学子的标签。
如今,县中校园内不再有农田,不再有那些简朴而有特色的二层楼校舍,食堂边的小河、从车站通往校大门的小路只能出现在梦里,甚至“盛垫”这个地名也会在不久后与县中无关。当我们来到全新的、完全陌生的现代化校园时,能让我们这些曾经的县中学子进入角色的、有认同感的或许就是那一种认真执着的态度,这是我心中的县中精神。
2012-8-24
作者简介:
裘丽敏,女,1963.08出生, 79(1)班,现供职于杭州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