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活动

校友回忆

校友活动 >>校友回忆

鄞中,人生理想的诞生之地

来源:徐月芬|编辑日期:2012-09-07 08:19:17|点击数: |发布:54

人的一生,比较理想主义地说起来,应该有两次诞生。一次是从母胎中呱呱坠地。另一次是进入一所好的学校。这所学校培养你,锻造你。它使理想在这里发,它使生命的色彩变得丰富多彩。如果说,母亲诞生了一个人的自然生命的话,那么,一所好的学校就是人生理想的诞生之地。

鄞中对于我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记得是1978年初春的一天,我和来自全县各中学的100来位幸运儿,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跨进了鄞县中学的大门。这是文革结束后,鄞县中学首次恢复招生。文革期间它的名字叫鄞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因为是拨乱反正后的恢复办学,所以从县,市以至于省里的有关部门以及领导,特别是教我们的老师,对我们这100多个学生,倾注了极大的关心,付出了感人的努力。

首先学校为我们配备了优秀的师资。那时候,全校一共只有我们这2个班,而为我们所配备的师资却是全方位的,高水平的。尤其是我们的任课老师,几乎全部都是省内的优秀教师,不但业务水平高,而且在为人师表上,也出类拔萃。其中我个人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教我们古文课的许生龙老师。

许老师教我们时,已年过五旬,高大挺拔的身材,英气豪迈的脸膛,衬托着一头飘逸的银丝。每次许老师一走进课堂,都会立即产生一个强大的气场,它使整个教室变得热烈活泼起来。在这样的一个气场当中,我们大家最怕的古文,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得生动有趣。

许老师身上,有着一种少见的飘逸与热情的结合,这使许老师具备了别人所没有的魅力。以至于听许老师上古文课,我经常会产生一种幻觉,仿佛站在讲台上对我们循循善诱的,不是一位普通的老师,而是古代的某一位先哲。后来,我们这届同学的古文成绩都相当不错,我想这与许老师的魅力教育具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对课业进行严格要求外,老师们对我们生活起居,也是非常的细心周到。由于文革的荒废,入学时大家的学习底子都很薄弱,而且离高考只有短促的3个学期,因此同学们精神上都十分紧张,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千方百计地挤时间学习。勤奋读书当然没有错。但是太紧张太勤奋了,就可能事与愿违产生相反的效果。有不少同学的身体素质,因此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为了保证同学们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学校明确规定,晚上9点所有学生必须结束晚自习离开教室,9点半宿舍必须熄灯。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学希望能够多学一些。有些同学用泡蘑菇的办法,赖在教室不走。有些同学甚至采取迂回战术,或打游击战,在寝室熄灯后,偷偷用手电筒猫在床上看书,或者干脆偷偷溜回教室。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证同学们休息好,以便有更充沛的精力来应对极其紧张的学习,晚上9点后,老师们就牺牲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经常在教室和寝室之间巡逻,以督促同学们准时就寝,及时休息。如果有同学晚上上床后,仍然用手电筒看书,就会受到学校的严厉批评。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也是我每次想起来都非常感动的。1979年7月7日,高考开始了。经过1年半的学习,我们终于盼到了上场一试身手的时刻。也许是老天爷要额外地对我们进行一番考验,高考的这几天天气奇热,气温达到37-8度。考场中,大家屏声静气,大汗淋漓。有些体质较弱的同学几乎要虚脱了。体质好些的,虽然不至于虚脱,但是思维和智力也明显地受到了高温的影响。

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那个年代没有空调,要想给考场降温谈何容易。后来老师们想出了一个主意:用冰块降温。于是,学校不知从哪里弄来了那么多的冰块,把它们装在一个一个的大盆里,放到每个考场的过道中。每个考场中,这样的冰盆大约有5-6个,滋滋地冒着冷气。这在当时的确是一道奇观。

冒着冷气的冰盆立即产生了奇效,考场的温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学们不再挥汗如雨了,思维变得清晰明快。冰盆所产生的更大的奇效还在于,它不但凉爽了同学们的身体,更感动了大家的心,并因感动而在同学们的精神上注入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我自己那时就产生了一种异常强烈的想法:如果不考出好的成绩,何以回报如此爱我们的老师,回报如此关心我们的学校!

事实证明,老师和学校对我们的严格培养和真挚关心,的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那一年,我们这些鄞中恢复后的第一届学生,考出了令人惊叹的好成绩,100多个学生的高考录取率,竟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几!有相当一批同学进入了北大清华复旦等顶尖名校,仅文科班15名同学中,就有3人被北大录取,其中一人甚至摘取了浙江省高考文科状元的桂冠。

我本人便是一个幸运儿。不但摘取了状元的桂冠,而且还考入了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但是我深深知道,我的幸运不是侥幸,也不是靠自我奋斗,而是来自于学校的培养和老师的教育。这种培养和教育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人的一生,应该追求理想,应该追求卓越!

正是这样的一种信念,使我在离开母校的30年中,从来都不敢懈怠。至今,我不敢说也不能说我已经实现了理想,达成了卓越,但是起码我可以说,我没有辜负母校对我的培养和教育。为了理想,我付出了诚恳而扎实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正是我对母校的一种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一切成绩,追根溯源,都应该是鄞中的成绩,是所有为教育我而付出了心血的老师们的成绩。至于我个人,只是觉得深深的惭愧——为成绩的微不足道!

作者简介:
徐月芬,浙江省鄞州天童人,19782月入读当时的鄞县中学2班,班主任是穆纬洲老师,任课老师分别为:数学戚余云老师,语文(古文)许生龙老师,语文(作文)冯骎老师,历史肖湘老师,地理吕素瑞老师,英语郑天雷老师,政治应启荣老师,体育严大伟老师。在一年半的学习中,刻苦勤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曾获学校作文比赛第一名。
19797月参加高考,获得优异成绩,成为浙江省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法律系(现为法学院)录取。198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法学士学位。
毕业后,先就职于北京市高级法院,先后任刑事审判庭以及民事审判庭助理审判员,审判员,政策研究室调研员。其后调至北京市高级法官培训中心,任刑法教研部主任,并两次获“优秀教研主任”奖。
1992年,调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成为机关写作组的主要成员,主要为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等领导同志起草文章以及机关主要文件。与此同时,多次代表中国参加APEC (亚太经合组织)以及ILO (国际劳工组织)国际性别平等会议。1995年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世界妇女大会,并在大会论坛上作专题发言。
1997年因邀请,赴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研究的课题是《WTO与中国的律师业》。在哈佛研修的一年中,多次以Key Note Speaker 的身份参加有关国际法律论坛,并作重要发言。同时因哈佛法学院院长Robert.CClark 的邀请,翻译他的著名论著《20世纪我们需要多少律师》。译作在中国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1999年,以全额奖学金入读加拿大 最负盛名的York University ,Osgoode Hall Law School(约克大学奥斯古特法学院),并在2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就职于加拿大多伦多Perspective Consulting Group, 任中国问题及国际贸易问题专家。后出任加拿大CanMax Investment Group 集团公司副总裁,主管法律以及公司的行政事务。现为加拿大 FF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Group 集团公司总裁,中国创新文化促进会主席。
除了本职工作以外,多年来始终坚持业余写作,迄今为止,已出版《走向大牌律师》《大前景:中国走向文明创新》等8部著作,发表文章(译文)10余篇,其中《走向大牌律师》(2003年中国法律出版社出版)一书,被誉为中国律师管理与营销学的开山之作,得到中国律师协会以及《中国律师》杂志社的隆重推荐,在律师界以及法律界影响较大,被公认为中国律师“执业必读&r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