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活动

校友回忆

校友活动 >>校友回忆

乐校长的高风亮节---追思恩师乐嗣康校长

来源:董为光|编辑日期:2012-09-05 09:12:25|点击数: |发布:54

二00八年七月十六日凌晨3时,(具体负责)创建鄞县一中的乐嗣康校长与世长辞,噩耗传来,受乐校长培育的学生和他的教友,无不悲痛万分。
恩师的一生,平凡中彰显骄人业绩、淡泊中闪烁高风亮节,是那个年代人民教师的楷模,学生子弟的榜样。我们从恩师身上学到的可用八个字概括:得益匪浅、终生受用。
白手起家,村庄里 创建鄞县一中
一九五二年,党和国家为了让旧社会上不起中学的工农子弟能进中学读书,在鄞县,一下子新办起了二所中学。
才到而立之年的乐嗣康老师,受命(具体负责)创建“鄞县第一中学”,任(实际主持工作的)第一任校长。当时国家百业待兴,来不及先建校舍后开学,于是把找民房、搭草棚、因陋就简开办中学的重担,落到了乐校长和学校的教师团队的肩上。乐校长不负使命,当年九月,在宁波市以东约四公里的“松树下漕”村,一所有十几个班级的(住宿制)中学轰轰烈烈地办了起来。乐校长和老师们与学生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带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好校风。学校的教室都是三间民房(客堂和二间厢房)打通而成,因而教室的地坪是中间低二头高,室内光线十分暗淡,但学生们学习都很用功;大礼堂是搭在大天井里的草棚,平时作为大饭堂,饭堂里只有桌子没有橙子,学生吃饭都是围桌而立,记得当时伙食费是7元钱一个月,主食早餐吃粥,中、晚餐是“标准米”、“标准面”,副食主要是蔬菜,但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学生寝室很拥挤,一间民房要摆七张双人床睡14个人,房间里空气混浊,但没有人叫苦,反而嘻嘻哈哈、热热闹闹。
鄞县一中虽在简陋的民房里办学,但校园里充满欢声笑语,课余傍晚,学生们或唱歌、或散步、或在空地上跳集体舞;每逢节假日,都组织歌舞晚会,乐校长常常亲自给演出的学生以慰问和鼓励。很多同学在回忆那一段校园生活时,都说那是一生中最快活的经历之一。
乐校长能认真贯彻党的“为工农子弟办学”的方针,记得当时有很多学生(包括我)交不起学费、伙食费,不能报到,只好又回家种田,乐校长都亲自关心、过问,派同学把他们一个一个叫回来,经调查确系家庭困难的,都根据困难程度给予相应的助学金和减免费,使他们得以入校读书,我因此得以完成学业,乐校长对我们是恩同再造。
教书育人,草堂里 教出栋梁之才
乐校长除了做好校长的工作,还挤出时间给学生上课,他上课深入浅出,引经典故,把枯燥无味的平面几何讲得有生有色,学生兴趣大增,成绩普遍很好。
乐校长不但书教得好,讲话育人也十分出色,他作报告学生很爱听,记得一次,他参加县人代会回来,向大家报告了鄞县社会主义建设前景,学生们听了个个欢欣鼓舞,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方向上。
乐校长平日里始终笑容可掬,对教师平易近人,对学生和蔼可亲,他的人格魅力成为教师团结的核心,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榜样,受其影响,“一中”校风一直很好,“一中”出去的学生,绝大多数品德高尚。
鄞县一中的校舍是草堂,但教育质量并没有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鄞县一中的升学率甚至高于宁波市同类的中学,这就是乐校长和他领导的教师团队教书育人的骄人业绩。
乐校长办学期间毕业的学生,个个都是有用之才,很多还是栋梁之才,他们中有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高校党务工作者,政府官员,解放军军官,高级工程师,技师,科技杂志编辑,主任医师,中学校长,大、中、小学教师,国企领导人、民营企业家等等,早已是桃李满天下。
顾全大局,守大节 甘愿淡泊清贫
五十年代参加工作的中国知识分子,都经历了从反右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历次政治运动,乐校长在政治运动中,能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守住大节。在反右运动中,有人采取‘先鼓励大家向党提意风,然后把提意见人打成右派’的做法,乐校长在可能范围内进行了抵制,保护了一些人,但他自己(不知何故)被调离校长岗位去师范学院当讲师,乐校长对此既不后悔、也不叫屈,能顾全大局,正确对待,认认真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可是,因为十年“文革”,他的二个儿子都错过了进入大学读书的机会,为了让在“兵团”务农的儿子回城工作,他不得不提前退休让孩子顶替。(按:一位能帮助数以百计上不起中学的农民子弟进中学完成学业的校长,却无法让自已的儿子完成学业,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残酷!)
一代名师,壮志未酬,退下讲坛,不能教书育人,其失落感是可想而知的,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乐校长从不怨天尤人,为了生计,他和师母在宁波市七塔寺附近开了一个小店,过了三十多年自谋生计、与世无争的日子。恩师临终前,还立下遗嘱“丧事从简,不要麻烦组织”。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
著书立说,为教育 无私奉献终生
恩师退下教书育人的讲坛后,并没有退出教育事业,他在开小店谋生的同时,著书立说,先后出版十一本“几何学”课外读物,很受出版界和学生的喜爱,多次再版。有几本书还被翻译到美国等外国出版,可见水平不是一般。由于此类书籍稿费极少,所以我们说这是他是无私奉献自己的知识才华。
恩师晚年,笔耕不辍,临终留下十多万字书稿,叮嘱学生帮他整理出版,念念不忘为教育事业作最后的奉献。

=======================================================================

鄞县一中首届(初中)毕业生董为光自我介绍

董为光:男,1937年6月25日生,1954年7月毕业于鄞县一中,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4届校友。
一九五四年八月,由学校推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是鄞县一中第一个(当时也是唯一的)志愿参军的学生,经考试进入军委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系学习。
一九五六年八月,毕业后分配到总参谋部测绘局第四大地测量队,任测量员,在河南、河北、辽宁、山东等地进行大地测量工作。
一九五八年底调入济南军区测绘大队,任助理员,领导测量分队在山东、苏北等地进行军用控制点测量工作。
一九六三年一月,调入南京军区空军勘测队,先后历任技术员、队长,等职。在南京军区区域内进行机场、洞库、阵地勘测建设达二十二年之久。
军旅生涯三十一年,多次立功受奖,一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