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课题的确定
本学期,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我们各方面的能力,班主任汪老师带领我们展开了小课题研究活动。同学们热情都很高,三个一群,五个一组,很快就选好了课题。有的研究“涂料发毛现象”,有的选择“家庭七宝”。正好这个时候,报纸上有不少关于“金华学生杀母案”、“某地区一学生因争执而将同班同学刺死”等报道,我们何不研究“青少年犯罪这个课题”呢?虽然说,现在青少年犯罪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作为中学生来研究着一课题却还是少数。我们不仅比较容易接近犯罪青少年的心理,而且会用与社会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犯罪。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还可以培养我们走入社会、与人沟通的能力。这个课题一提出来,就又有了郑国君、柴洁波、冯群三人的加入。于是,我们的课题、课题组就算是确定了。
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又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包括请朱云方老师担任我们的指导老师、明确小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分工等。不久,我们的研究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青少年犯罪原因调查的法制教育研究性学习,首先能使我们学生初步了解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一些基本法律知识,从而加强我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最终来提高我们的法制意识,增强我们的法制观念。
其次,能转变我们过去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从而培养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提高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最终提高我们综合的法律素质。
再次,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能培养我们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精神,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
第四,通过研究使我们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去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
三、 课题研究的方法
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主要采用下列这些方法:
1、社会调查法;
2、比较法;
3、经验总结法;
4、统计法;
5、案例分析法;
6、材料的整理与研究等方法。
四、 课题研究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教师指导,分工合作的原则;
3、全员参与,突出主题的原则;
4、自主学习,锻炼能力的原则。
五、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系统研究理论。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所以我们小课题研究必须放在系统中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我们的青少年犯罪原因调查做出一个客观、真实的研究结论。
2、学生的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学生的内心深处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的感情体验,其逐渐将注意力转向自己,逐渐认识到主观意识的存在,对自己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最后形成。因此,我们要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就必须要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心理。
3、学生的生理特征。在生理上,青少年时期,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和生理发育进入了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的身体外形快速发展,身高、体重、肌肉、骨骼、体型等发展了,同时,其内脏系统和神经系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身体及生理向成熟的方向发展。此时,由于身体与生理的急剧变化,青少年学生的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摹仿性和好奇心极强,可塑性很大。这样就会构成他们心理发展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因此,我们要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就必须要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心理。
4、学生的认识特征。青少年学生处在未成年期,他们的辨别能力低下,表现在年龄越小显得越明显。对事物认识的是与非、正确与错误、应该做什么,支持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反对什么,都缺乏鲜明的标准与界限,模糊不清,甚至是颠倒的认识。而且理智水平也比较低下,在思维过程中,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尤其是逻辑抽象思维等方面,相对成年人相差很远。这主要是由于其神经系统还处在发育过程中,对判断和处理问题,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外界的事物,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进行独立的、客观的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我们要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就必须要研究青少年的犯罪认识和思想状态。
六、 课题研究的特点
1、实践性。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之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放性。学习的空间是开放的,要求我们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学习。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