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3)班 组长 孙奇
指导老师 胡乐意
课题组成员 孙奇 朱小燕 俞红 张立威 陈吉 章鑫鑫
相关课程:法律(选修)
简要背景说明:
通过关注社会,我们感到了无比的震惊,一串串惊人的数字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高涨,陈一种直线上升趋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我们在深思为了预防青少年的犯罪,免除因他们的行为而带来的不幸,一种关注同龄人的热情促使我们以最直接的方式”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状况”这一方面,来尽我们一份微薄的力量.
目的与意义: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青少年犯罪率的上生无疑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巨大的危机.为了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的能力,为了增进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能力,为了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任务分工
实地采访:全体成员
上网:孙奇 朱小燕
记录:张立威
总结:陈吉,张立威
协调:俞红
一.研究经过
第一阶段3-4周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做出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5-12周实地调查,查询资料,问卷调查。
第三阶段12-14周成果汇总,根据青少年犯罪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做出论文并制作多媒体结题报告。
.实地采访:鄞县人民法院
.问卷调查整理
.撰写结题报告
二、研究内容
1、收集案例: 目前我们已收集了8个案例以及相关的资料、数据,通过筛选整理,我们把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通过家庭环境的差异来反映。
2、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的透析只是我们现阶段初步研究得到的结果,但它所显现的趋势已相当明显。这些家庭正受到专家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为此,研究这些家庭及其违法犯罪状况便成了我们研究的主体内容。
<1> 问题家庭
(1)犯罪史家庭
关于父母亲的犯罪行为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许多学者都有过专门研究,并得出肯定性结论;绝大多数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亲自身有犯罪行为。David P Farrington在其论著《青少年犯罪极其根源》中说:父亲没犯过罪的,孩子有犯罪史的仅占8.4%
父亲犯过罪的,孩子有犯罪史的比例高达37%
同时,母亲犯过罪的,孩子有犯罪史的比例则更高,为46.5%
(2)不道德家庭
家庭对不良人格,甚至犯罪人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特别是父母的言行、道德。
据估计2000年,我市来自不道德家庭的青少年吸毒者占70.1%左右。
(3 ) 利己型家庭
这类家庭以农民为主,也有一些个体户,主要特征是父母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而且注重物质利益追求,使子女从小染上利己主义的欲望。有关专家曾指出:父母文化程度与孩子的犯罪率成反比。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中,父母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4%
<2> 结构破裂家庭
①单亲家庭
a 离异
我们还由网上得知,德国阿尔弗纳州有关方面调查600名不满20岁的少年犯中有203名,来自离异家庭。日本东京多摩少年院1634名少年犯中60.2%来自离异家庭。
b、缺损
一般以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等自然原因的缺损家庭这方面造成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相对离异家庭的少,但因此放任溺爱的就比较多。拒一家少管所分析,少年犯中48%由于长期溺爱而引起,其中暴力型犯罪占80%以上。
②组合家庭
这类家庭比较突出的是虐待、歧视、偏爱,据一份对“组合家庭”中青少年犯的调查,不愿与继父母一起生活的占61.9%,有出走经历的67.4%,认为违法犯罪与父母有直接关系的32.2%。
<4>欠沟通家庭
①放任型家庭
对于青少年的不道德行为往往不加干涉,与子女关系冷淡,另一种,则纯属管教不得力。据我们调查的案例统计表明,25%有这样的倾向。
②不和睦家庭
家庭内战给孩子带来的危害似乎更大,青少年整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易引起子女不稳定情绪。
③苛刻教育型家庭
这类家庭由于对未成年人过分指责、禁止、体罚、管理或期望过高,容易使青少年形成神经质,孤立,不顺从等异常性格。
台湾东吴大学做过一份调查:
37.5%的学生认为父亲管教过严;
33.9%的学生认为母亲管教过严。
三.问卷调查
我们对鄞县各个普通高中及一些初中和职高的一批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了1000份,收回876份),而后再对收回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统计,最后进行分析。
请先看问卷中的11个问题:
1.如果有人借你的钱故意赖掉,你是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A.会 B.不会 C.有可能
2.如果你的好朋友被社会上的青年欺负了,你是否会帮他出头?
A.会 B.不会 C.有可能
3.你是否有社会青年类的朋友?
A.没有 B.五个以内 C.五个以上
4.如果有人在足球场上无意踢到你但没有道歉,你是否会回击?
A.会 B.不会 C.有可能
5.你猛踢过垃圾桶吗?
A.没有 B.偶尔 C.经常
6.当你被人欺负时你是否会找人帮你讨回公道?
A.会 B.不会 C.有可能
7.如果你的家庭发生离异你觉得你会误入歧途吗?
A.有可能 B.应该不会 C.一定会 D.不知道
8.当你发现你的父母双方有不道德或违法犯罪现象时,你会怎么办?
A.私下劝告 B.公开告发 C.无可奈何 D.随他而去
9.父母与你关系如何?
A.密切 B.一般 C.比较紧张
10.父母与你是否一直有沟通?
A.经常 B.不是 C.有时
11.父母与你发现有错误或双方产生意见分歧时的解决方法:
A.固执己见 B.父母与你商量各退一步 C.顺从
我们的分析:
(1)A占8.7%,B占65.5%,C占25.7%
(2)A占22.3%,B占32.0%,C占45.7%
(3)A占66.1%,B占24.7%,C占45.7%
(4)A占74.7%,B占55.1%,C占32.5%
(5) A占74.7%,B占16.8%,C占8.5%
(6)A占24.3%,B占32.4%,C占43.3%
(7)A占13.5%,B占57.3%,C占10.9%
(8)A占70.6%,B占4.7%,C占11.0%
(9)A占63.1%,B占26.6%,C占10.3%
(10)A占36.3%,B占12.7%,C占51.0%
(11)A占27.0%,B占57.3%,C占15.7%
由问卷调查显示:青少年缺乏处理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与方法,青少年与父母亲的沟通普遍存在问题,法制观念并未深入人心,这些都可能是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罪魁祸首。
四、结论与建议
实现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性,使引导学生具有快捷性与目的性,是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的有效方法。首要的是家庭的因素
(1)要家庭和谐。当今社会父母的离异现象,给子女造成的痛苦、烦恼、心理障碍以至违法犯罪。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贴互敬互爱,和睦融洽,注意处理好各种矛盾,使孩子在欢快的气氛中生活、学习,对孩子的情感和智力发育都有很大作用。
(2)讲求民主,相互尊重。作为父母,尤其注意不搞家长式作风,应把孩子当成重要的家庭一员,让孩子参与家庭议事。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好的建议一样采纳,让他体验到一种平等的感觉。
(3)严于律己。作为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应该做到,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培养孩子品德、素质的基础。
(4)经常和孩子交流,互相沟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互相交换看法,互相探讨问题尤其对独立性意向形成阶段的孩子非常重要。
(5)重视硬件环境对孩子心理的作用。即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给他留一块自由的小天地,由他自己去创造,去设计。
(6)养成整洁,勤快的习惯,通过一点点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产生影响。整洁,有条理,有艺术氛围的环境,也会给孩子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总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心理形成的基础,而健康心理的形成又是孩子适应社会,抵制不良影响的关键。因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一种吸引和凝聚力,有一种责任感,这就是家对每个人的意义和作用。
个人体会:
合 作
---我们是一个整体
我想,这是个抛开我们课题内容也依然存在的话题。而且它曾一度让我这个组长失去自信,委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