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

法律知识

特色教育 >>法治教育 >>法律知识

让未成年人健康成人--对宁波市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朱云方|编辑日期:2009-12-05 12:10:05|点击数: |发布:133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仍然是危害社会安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热点问题。我试通过对未成年人罪犯的调查,来分析探讨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次原因,以寻找一条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成功之路。
  复杂的犯罪成因
  从今年前八个月的调查看,属“两低”即文化、年龄均低的未成年人的犯罪比例分别占总数的55.3%和41.2%。其中15—17岁年龄段尤为突出,所占比例达90%左右。团伙作案日趋增多,暴力手段更加恶劣。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有错综复杂的联系,三方面有一方面存在缺陷,就容易造成未成年人人格的异化,加之未成年人涉世浅、识别能力差等因素,经不住诱惑,很容易发生危害社会的行为。其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理想信仰危机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一些未成年人对人生悲观厌世,面对社会、学校的激烈竞争,缺乏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法制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心胸狭隘,当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时,易走上犯罪道路,这是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率高的重要原因。据统计:今年宁波市未成年人暴力型犯罪高达87.5%。据调查,这些未成年人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看到社会上有钱人日子过得好,心里不平衡,这些几乎成了他们犯罪的共同点。
  二是缺少家庭温暖。残缺不全的家庭、残留的封建迷信思想,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会促使孩子形成自私和冷漠的人格。尤其是一些未成年人因其父母离异重组家庭后,自卑心理强烈,对自己、对生活缺乏自信,对别人的批评特别敏感,其性格集自卑、孤僻、冷漠于一体。这种病态心理,很容易激发他们采取荒唐的做法,并在他们心灵中种下反社会的强烈意识。
  三是学校教育中存在薄弱环节。如一些学校忽视理想信念、勤俭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伤害了一些“差等生”,使他们走上旷课、逃学、失学、被学校开除的道路,为犯罪埋下伏笔;再如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生挨打或被同学团伙欺侮,未引起学校重视,致使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等。
  四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由于管理不善,电视、报纸、杂志和因特网上,暴力和色情内容泛滥,不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在他们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消费观时,便先入为主地认为吃喝玩乐就是人生最大享受,盲目追求消费,以致养成恶习。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地区放松了对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和监督,致使当地青少年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调查统计,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各种原因的“流失生”占80%以上。如我们在走访罪犯王某所在的鄞州区邱隘镇时,发现该镇相当数量的青少年不愿上学读书,许多青少年小学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或学手艺。有些地方的乡镇领导对本地区未成年人是否接受义务教育情况不清楚。部分社区、乡镇治安差,文化娱乐贫乏,经济落后,未成年人精神空虚,他们结成团伙,制造事端而犯罪,闹得小镇不得安宁。
  通过调查分析,为了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学校、家长、社会应从下列几个方面踏踏实实做起:
  首先,应加大社会衔接教育的力度。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社会教育在诸环境因素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社会衔接教育对未成年人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方向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青少年中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观、人生观教育,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蔓延滋生。
  第二,将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纳入各个部门的目标考核,建立由政府牵头的严密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文化娱乐制品等级制度。如政府应严格规定17岁以下青少年不宜观看的影片、不宜使用的音乐制品、标有暴力内容的电子游戏,尽快停止和打击向青少年推销有暴力内容的文化制品的行为,净化社会环境;建立“贫困生教育基金”制度等。
  第三,学校、家庭之间应建立沟通机制。学校对犯错误或违法犯罪的学生处理要慎重,并及时与政府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落实帮教。学校还应建立心理专家咨询点,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治疗,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健康人格。而作为家长则要积极主动与学校、社会加强联系,互通信息,发现孩子有不良思想和行为,要共同配合,及时矫正其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第四,社区、乡镇派出所要建立帮教制度,成立专门的综合治理小组,协助司法机关,完成好对因判缓刑或监外执行的未成年人罪犯的改造执行任务。控制帮教网络,防止监管脱节。
  尽管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但我们坚信,只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青少年成长培植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一定会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为此,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青少年犯罪问题,也许拉一把、帮一把、扶一把,就能挽救一个灵魂,造就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