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童辉|编辑日期:2009-11-06 15:50:58|点击数: |发布:177
卫星发射实施阶段工作圆满完成
本报讯(记者柳志卿通讯员杨冰姜宁)昨天上午8时34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
10分钟完成最后制动
上午8时24分,在飞控
14天飞行证明性能稳定
嫦娥一号卫星自10月24日发射升空以来,已在太空飞行14天,先后经过4次变轨、1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顺利进入预定工作轨道。目前的数据表明,卫星的设计合理,性能稳定,卫星测量和控制精度达到新的水平,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的多项突破。
11月下旬可传图片数据
国家航天局发言人李国平表示,下一步,卫星将修正轨道偏差,并在轨测试设备。预计11月下旬,卫星将由巡航姿态转入对月定向工作姿态,传回第一段语音和图片数据,打开全部探测仪器进行科学探测。随后,将根据卫星传回的探测数据,按照四个科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分析处理,并
5国“月球俱乐部”有中国
随着嫦娥卫星进入工作轨道,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称,中国已将第5张“月球俱乐部”(另外4成员是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的门票牢牢攥在了手中。“在人类
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则表示,获得这张“门票”,中国只花了14亿元人民币。“我们用相当于修建两公里地铁的钱,搭建了嫦娥一号卫星200多万公里的奔月天路。”
■发布会
政府鼓励非公企业进入航天科技领域
二期探月项目拟公开招投标
本报讯(记者柳志卿)国防科工委昨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国家航天局发言人李国平宣布,本次绕月探测工程已实现阶段性目标;今后政府将鼓励非公企业进入航天科技领域,并将采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寻找二期探月工程的部分项目承担者。
“嫦娥”已实现阶段性目标
李国平说,嫦娥一号卫星从发射到准确进入环月工作轨道,证明我国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地月转移轨道设计、远距离测控与通信、卫星制导与导航等技术。在卫星高可靠发射和运载火箭可靠性增长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后续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绕月探测工程已实现阶段性目标。”
非公企业可参与探月二期
李国平昨天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随着中国航天活动不断的扩展,政府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航天科技的建设领域,特别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航天科技活动。
探月二期、三期工程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会比现在更难,为了充分运用全国的技术优势,二期工程部分项目计划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在全社会优选有能力的单位,包括非公有制企业,承担相关的研制任务。
我国暂未计划研制空间站
昨天的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到有媒体称中国预计将在2020年发射第一个空间站。
李国平对此表示,从目前国家发布的各种规划里,我们还没有提出要开展空间站的研制。
“嫦娥”仪器有独门绝技
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副总
他透露,卫星上搭载的干涉式成像光谱议、激光高度计都是第一次在空间应用,准备用来探测月壤厚度分布情况的微波探测仪在
■相关新闻
我国正研究火星探测方案
本报讯中国科学院院士、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昨日透露,与月球探测相协调,中国正在进行火星、小行星与彗星以及行星际空间探测的方案研究,以加速中国深空探测的持续与深入发展。
当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宇航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开幕,欧阳自远与会并透露了上述信息。(钟欣)
功臣凯旋
昨天,在嫦娥一号卫星第三次近月制动成功、顺利进入工作轨道之后,作为卫星设计研制单位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隆重的欢庆仪式,欢迎参加嫦娥一号卫星飞行任务的科技人员凯旋。新华社记者田兆运摄
■后续难关
“嫦娥”探测
仍面临四大难题
据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昨天介绍,嫦娥一号卫星进入绕月工作轨道后,还将面临四大难关。
第一个难点是卫星的姿态控制。因为在正常探测时,卫星的大部分探测仪器需要对准月面,卫星的太阳帆板要对准太阳,卫星的数传天线要对准地球,这种技术在以前的绕地卫星飞行器当中还没有使用过。
第二个难点是远距离的通信。由于地月之间的距离是接近40万公里,从这么远的地方完成通信,涉及到卫星上的天线要对准地球,卫星上的放大器要有足够的功率,地面接收站要有足够大直径的天线。这些技术都是这次所新遇到的,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个难点是探测仪器都是根据这次科学目标而新研制的,它在后续的工作中是否能够正常地工作将面临考验。
第四个难点则是在长达一年的探测工作中,卫星和各种探测仪器设备的可靠性需要经得住考验。
本报记者柳志卿
■专访
“嫦娥”飞行路程已超200万公里
测控误差小于万分之四
本报讯(记者柳志卿)昨天第三次近月制动成功实施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
曾用国外绕月卫星演练
据王也隽介绍,对地月转移轨道的控制,原来设计的测控误差大约在3%左右,但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