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方海潮 王晓立 戴佩琼 祝超群 张小静 姜颖 陈丽孝 郭巧慧|编辑日期:2009-12-26 10:06:15|点击数: |发布:45
方海潮(组长)王晓立 戴佩琼 祝超群
张小静姜颖 陈丽孝郭巧慧
序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这是红楼梦中曹雪芹给秦可卿的判词。细细嚼之,足见秦可卿是红楼梦中一位带有神秘色彩奇女子,就好比是蒙在红楼上的一层轻纱,将红楼张显更为朦胧而诱人。
她牵引出康雍乾风云突变的时局。她是养生堂里抱来的野婴,却成了堂堂宁国府三代单传的孙儿媳妇。曹雪芹为什么如此安排?她第五回出场,十三回却一命呜呼,曹雪芹为什么让她如此早夭? 她死后,宁国府大力操办葬礼,几近奢华与浪费,秦可卿究竟是谁?为什么要如此大兴土木?《红楼梦》里为什么会留下这些让人捉摸不透的信息?
何况在前八十回里面,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前十一钗,都还没有交代她们的结局。可是第十二钗,秦可卿,她是第五回才开始露面,但是到第十三回就死掉了。她是在前八十回里惟一的一个有结局的人物。按说这么一个人物,应该是最透明的、最清楚的。可是没想到,我们阅读《红楼梦》就发现,恰恰是秦可卿这个形象最迷离扑朔、最神秘。
红楼梦众多迷团一下子都集中到了秦可卿身上。一个如此扑朔迷离的人物不禁引起了本小组成员的广泛兴趣,全体成员答成一致决定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一、身世之迷
关于秦可卿的出身,《红楼梦》里面是有明确交代的,就在第八回的末尾,这个交代非常古怪,和曹雪芹写别的人的家业、根基很不一样,现在我们就一句一句来分析。
在第八回的末尾,宝玉和秦钟要到家塾去读书,以这个为由头,顺便就提到了秦钟和他姐姐秦可卿的出身。说是其父秦业系工部营缮司郎中,据曹雪芹的话,秦业是一个小官,“年近七十,夫人早亡”。书里面秦可卿出场时,大约应是20岁的样子,说明秦业是在50岁左右得到了她,因为当年无儿无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这就是秦可卿的来历,这是很古怪的。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叫养生堂?养生堂的人是不见孩子父母的,养生堂建筑的墙上有一个大抽屉,这个抽屉可以两面拉开,墙外面可以把抽屉拉开,墙里头也可以拉开。实际上养生堂的条件很糟糕,往往也养不大就死掉了,勉强养大的,也多半营养不良,或者形成残疾。养生堂的孩子可以由社会上的人抱养,小时候没人抱走,大了以后就往往被人领去,男的充当苦力,女的更惨,不少都沦为娼妓。因此,只有最没有办法的人才会把孩子送给养生堂。
在秦业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按一般家族血缘延续的游戏规则,如果他是一个50岁上下没有儿女的男子,要解决子嗣问题,第一招就是续弦,娶的夫人还不生育的话,那就纳妾。也有人说秦业可能没有生育能力了,但根据《红楼梦》后面的描写,秦业后来生了秦钟嘛。一般到养生堂去抱孩子,为了延续子嗣的话应该抱男孩,而秦业抱了一对,一男一女。按说要有能力养两个,抱两个男孩双保险,他却又抱了一个女儿,看来这个女儿是非抱不可的,谁让他抱的?恐怕未必是他愿意抱的,而且更古怪的是,最后儿子又死了,死的还不是女儿。只剩一个女儿,要延续子嗣的话,再去抱一个儿子不就完了,但很奇怪,他就只养这个女儿,不再抱儿子了。
另外,在当时那个社会,如果自己实在生不出儿子,还可以从兄弟或堂兄弟那里过继来一个儿子,除非你亲兄弟堂兄弟全没有。但是在小说里,曹雪芹分明写到,秦钟死后,贾宝玉闻讯去奔丧,“来至秦钟门首,悄无一人,遂蜂拥至内室,唬的秦钟的两个远房婶母并几个兄弟都藏之不迭”,可见秦业若是要从秦氏宗族里过继来一个儿子,是很现成的事。可是这个秦业却既不纳妾也不过继,偏要到养生堂里抱孩子,抱来一儿一女以后,却又不认真养那个儿子,倒是把心思全用在了养那个女儿上头。这真是奇事一桩。
从养生堂抱来的这个女儿,秦业很喜欢,小名儿唤可儿;可儿在过去的语言里面,就表示可爱的意思。在曹雪芹写到这句话的时候,下面就有脂砚斋的批语,就是“出名”,意思是秦氏开始出现名字了,可儿便是秦可卿了。“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这话倒也无所谓;下面又说,是“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亦甚难矣”,就好像有什么隐情。刀斧是用来砍削东西的,这就是说,作者写这个人物,是用大刀大斧砍去很多真相。刀斧砍的是什么?又说“具菩萨之心”,“菩萨之心”就是不忍之心,慈悲之心,那么,显然是不忍心写出真相来,这又是怎么回事?
脂砚斋又说,“如此写来,可见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就是他给这家人取姓,姓秦,是有用意的,是谐音为情。这个秦可卿来历甚苦,长大以后呢,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奇怪的是营缮郎秦业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将秦可卿许与贾蓉为妻。但是贾蓉的妻子千万不能乱娶,宁国府的血脉已经到了三世单传的危机时刻了,娶媳妇一定要娶一个门当户对的,门不当户不对的话也得比贾府的门和户还要高,而且要保证能给贾蓉生儿子,也就是给宁国公这一支传续后代。可是仅仅因为营缮郎跟贾家有点瓜葛,就去把他抱养的养生堂的女儿,许给了贾蓉,还不是小老婆,而是娶为了正室。这一段话实在是每一句都古怪。也可能有一种说法,曹雪芹在这儿他就想写贾家有一种跟其他贵族家庭不一样的思想感情,虽然是富贵家庭,但是没有富贵眼光。但曹雪芹真是行文太奇怪了,他好像深怕咱们误会,好像就防着咱们这个思路了,他立刻在底下说,&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