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

研究性学习

学生发展 >>研究性学习

红楼梦之史湘云

来源:高一9班、高一10班|编辑日期:2009-12-26 09:49:04|点击数: |发布:45

(一)总体的精神境界——真名士自风流也
一部红楼梦,写出很多美丽动人又各具特色的女子,但总能挑出一丝缺憾之处,林黛玉富有才气却又孤高自许,薛宝钗精明却过于心计,贾元春得受皇恩却又骨肉失散,贾迎春温柔和善却又过于懦弱,贾惜春富有朝气却又固执,王熙凤泼辣勇敢却阴险狠毒,妙玉清高却又孤僻,尤二姐多情却又无能,最叫人欣赏的,莫过于史湘云了。
她,一个生于世宦人家的女孩,虽说有着锦衣玉食,但是情况也使人堪忧。从小父母双亡,依附于叔叔婶婶的家里。虽说是侯门之女,却又有许多的无奈。寄人篱下的滋味自然不太好受,但是比较起来,林黛玉的无奈委屈是由于自己的过于敏感造成的,上有贾母的喜爱,中有姐妹们的拥戴,下有丫头们的尊敬,生活无忧无虑,还有姐妹们的相伴,再加上贾宝玉的怜惜。即便这样依然造成了林黛玉的无限委屈和痛苦。那么史湘云呢?有截然不同的待遇。在家里不能做任何的主,即使偶尔被接过贾府居住,也要被埋怨。一个侯门之女,每月的月例钱也不过几串,还不如一个贾府的丫头。还要做家里人的针线活,竟然不得休息。更不用说别人的闲言碎语,婶娘们的指桑骂槐了。但是,这样的一个环境教养出来的女孩却是那么的豪爽大方。她从不自怨自怜,一部书中没有湘云落泪哀怨的情节,所看到的都是她的大笑,她的豪气,她的不拘小节。
一个女孩子家,却最爱作难孩子打扮,竟然也显得玉树临风。还引得大观园中的丫头跟着效仿,也是难得的一件美谈。不管是没有心计还是就是直爽,有什么就说出什么。把黛玉比戏子这情节,大家都明明知道的都不说,怕黛玉恼火,她却说出来,无需顾及后果,做了就做了。也曾经仗义执言,叫林黛玉挑出薛宝钗的短处,因为在她心中,宝钗是完美的一个形象。决不盲目跟着宝玉,奉承林黛玉。当然按照她的个性,也决不会猜到薛宝钗小恩小惠拉拢别人的心计。全部书下来,看她埋怨宝钗的也不过是没有和她们一起过中秋节罢了。豪爽大方,没有心计,难得的一个如此的女子。
她决不故作清高,腥膻大吃大嚼,却也是锦心绣口,才华横溢。一个新鲜鹿肉,引来多少羡慕的眼睛和垂涎的口水啊。还会有谁能够不顾及小姐身份提议烤鹿肉吃啊,那个薛宝琴不是连看都没看过么,更甭提吃了。还不是肉的香味招来平儿、李纨、探春、王熙风等人,由此才有一个即景联诗的生动故事。吃完鹿肉,这个才女不是也大展宏才么,一个大观园即景联诗大约出场了十一个人,发言四十五句,一个湘云就占了十一句,占了绝对优势。即便号称才女如林黛玉,不是也和别人合伙都没抢过湘云么。才思敏捷,别人只能自愧不如。中秋月夜湘云黛玉二人联诗,一个“寒塘渡鹤影”,是何等的雅致,何等的贴切,何等的耐人寻味。连黛玉也是自愧不如,即便联了“冷月葬花魂”,也过于奇诡,近乎险句。湘云的才气可见一斑。
醉卧芍药阴的湘云显得美丽,富有情趣,醉态可掬。试想,在微风轻拂之下,花香醉人之中,清凉的青石之上,一个醉态美女,头下枕一个香味扑鼻的鲛绡手帕,口中吟着一段猜拳行令的诗句,芍药花瓣轻轻飘落到她的头上身上。一缕阳光映出一个红润的脸庞,人比花娇,怎么不叫人又笑又爱。
咬舌的毛病越发显得她的可爱。一个女孩,如果过于完美,总是叫人敬而远之。而这湘云,身份高贵,却又平易近人,和小姐们能和睦相处,与丫头们也亲近密切;风才卓绝,却又直言坦率,有文采有才华,却又能说笑能打闹。而一张嘴,不管是“幺、爱(二)、三、四、五”,还是“爱(二)哥哥”,轻微的咬舌,清脆的声音,都叫人觉得一个娇憨可爱的女子如在眼前。
不过于清高具有名士风范,才华横溢具有名士风采,正直坦诚具有名士风度,美丽善良又富有情趣,显出女孩的可爱,一个史湘云,真是叫人欣赏。
()史湘云的背景及其身世所引发的性格特点
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的形象,对于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广泛地表现作品都起了重要作用。#DA@J
 在对湘云的判词写着:“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概括了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由于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因此她的性格也随生活境遇的转变而有所变化。m
由于她自幼生活在封建统治的高墙深院内,被禁锢在侯们似海的封建记邸中,长期标准的封建教养,使史湘云接受了一整套陈腐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第三十一回写的史湘云与丫环翠缕谈阴阳的一段话中:史湘云认为“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当翠缕提出:“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时,史湘云就说她“糊涂”,骂她“放屁”,接着又把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上步说明:“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史湘云的这一篇宏论,突出地表现了她受封建的唯心主义的荼毒之深。暴露出了其封建阶级的本质。m
在这一湘云与宝钗是同一思想体系的。在她第一次正面出场贾府时,还是与林黛玉同榻而眠,而到了三十七回应邀入诗社时,就被薛宝钗拉去蘅芜苑同住了。在第二十一回,她见到贾宝玉要吃胭脂,就一巴掌把胭脂打落,同时骂他“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才改过。”从这就开始展露出这个贵族少女身上的封建道学气。接着她又操着薛宝钗的腔调,来劝贾宝玉去结交贾雨村之流,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一番薛宝钗式的言论,惹得宝玉大为光火,立即象过去对薛宝钗一样,斥之为“混帐话”,给她难堪,赶她到别屋去坐。由此可见,在史湘云骨子里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_M"
但随着她寄食依人的不幸遭遇和四大家族的衰落破败以及大观园的动荡不安,在最后一次诗会上的《柳絮词》明显地表现了她不愿封建阶级的“春光别去”及对将彻底失去天堂的无限依恋和哀悼。ck{
不过湘云性格的最大转换是在七十六回,那年仲秋节的日明之夜,贾母带领全家在大观园里开宴赏月。他们虽强打精神,寻欢作乐,又是击鼓伟花,又是饮酒赋诗,又是说笑话,但一派肃杀破败的气氛却紧紧围绕着他们。再加上一阵阵传来的呜咽凄清的笛声,敏感多愁的黛玉自然对写感怀,俯栏垂泪。当更定夜阑,席散人归时,只剩下同病相怜的史湘云来宽慰林黛玉。说着说着,她也不禁对宝钗有所鬼抱怨“可恨宝姐姐,天天说亲道地热,早已说今年仲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亲历贾府重大变故,受到宝钗冷落,体会到世态炎凉的湘云终于对封建势力有所隔绝了。她与黛玉共同唱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贵族阶级覆灭前颓丧绝望的哀歌。另外在史湘云身上,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英豪阔大”“需月风光”的品格和横放杰出的才华等一系列的下面形象。jH$`
史湘云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她辩证的人物思想性格对揭示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社会矛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史湘云特殊的性格所阐释的独特的命运“悲剧”
``如果把一部《红楼梦》比作一首交响乐,那么,构成史湘云这一乐章的,应是高亢明快的旋律。她的丰采、个性、气质给人以开朗、爽快、磊落的感受。史湘云身处绮罗、幼年坎坷,父母双亡,乏人疼爱,养成了一种独特的性格。恰如第五回红楼梦曲〔乐中悲〕所示:“幸生来,英豪阔大宽洪量,……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在大观园这个女儿世界中,人们常常因为薛宝钗的城府太深而不喜欢这个“冷美人”,又往往由于林黛玉的孤高抑郁而不理解这个“病西施”;然而,却很少有人不喜爱史湘云。在《红楼梦》所创造的女儿形象的序列中,每一个都各秉其性,不可重复,史湘云的艺术形象自有一种独特的光彩和魅力。她是贾母史太君娘家的侄孙女,来到贾府不过是作客暂住;但她一进入大观园,就以其襟怀坦荡、才华横溢、言动豪爽而自成一格。她咏白海棠的诗章,成为海棠诗社的压卷之作。至于大观园中“烧鹿大嚼”和“醉卧芍药茵”这样的画面,其丰神韵味和个性色彩更是“非湘云莫属”了。
在“白雪红梅”装点成功的“琉璃世界”中,湘云悄悄的同宝玉计议,单要了新鲜鹿肉自己烧,又玩又吃,并且当众宣告:“我吃了这个方爱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