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友社|编辑日期:2012-05-11 19:30:33|点击数: |发布:391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天堂
——读《草木的理想国》
草木本为自然,也就是你我所身处的生活环境,而理想国则来源于柏拉图的一场对话录,是一种近似乌托邦国度的美好。在这本《草木的理想国》中,阿来老师则是将二者融合。他置身于自己周遭的草木美景中,给读者构建了一个心灵得以如沐春风的理想庄园。在对四季次第而开的繁花的描写中,他既重现了古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触景生情,又淋漓表达了自己对人与自然的无限思量。从冬日腊梅写到秋天芙蓉,一花成一章,写罢花期写花姿,吟完诗词论当下,带些精确的植物学知识,又着墨了大笔的细腻辞藻。然而这些花木也不全然是独立的意象,它们拼凑在作者对生活的热忱当中,使其悠远的心绪和深刻的思考清晰地呈现在这浅绿色的书页和绚烂的照片上。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寻常的散文集,它还是一堂多彩纷呈的生物课,一场关于美丽自然的视觉盛宴和一次触碰心灵深处的洗礼!
读此书时,恰逢春末夏初。家门口的马路边,某种树正飘着絮儿,常有些恼人。但许是受到阿来老师的影响,每次出门我倒也渐渐放慢脚步开始细心观察它们。这么一看,它们倒是有了生命般,摇晃着棉花糖一样的身子,和你捉迷藏。不仅仅是这些絮儿,街道旁,公园里,江堤上,那些随风摇曳的植物总能勾起我的好奇心。于是我也学着作者,数数花瓣,打量下叶子,这是子房,那是花蕊;这是花萼,那是叶腋;这属木兰科,那是灌木类,就像个回到从前在上自然课的小学生一样。而靠近这些天然的美景,自然的造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自然之神就是这样一个随心所欲的调色大师。从这些色彩精妙变幻的花朵上,让人想象自然之神也许有比我们更细致,更丰富,更自在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对于要日日奔波城市忙碌工作与生活的人而言,是弥足珍贵的。
尽管春已过,秋未来,但读《草木的理想国》,那些在这个季节和不在这个季节盛开的花朵与生长的树木都在我的眼前鲜活了起来。在放下书后的这几日,我还能约莫感受到阅读时刻阳台上温柔抚摸我脸颊的风和远处泛着点点白舟的湛蓝天空。阿来老师“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因此他背上相机,踏青,散步,记录了一年的成都花信和树木:蜡梅是“明净的黄”,李花“白里透红”;梨花“娇嫩脆弱”,桐花“质地肥厚”;迎春“柔曼细长”,海棠“寂静而冷艳”;早樱泛“灼灼光华”,玉兰“美轮美奂”......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植物络绎不绝的跃然于纸上,映入你眼帘,但还是怎么也看不够,看不完。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准备登台表演的舞蹈家,身着亮丽的服饰,偶尔溢出丝丝沉醉的香气,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而百鸟就是它们的歌手,风就是它们的演奏家,昆虫就是它们的伴舞,阳光就是它们天然的灯光投影仪。于是你也置身其境,不由得心跟着飘飘然了起来,想和作者一样,吟诗,思索,或者只是静静的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躺一会儿,哪怕脑袋里一片空白。
诚如阿来老师所言,除去建筑,“植物也可以给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增加一些历史感”。它们是一个记忆的载体。这就像是每次看到紫罗兰,我都会想起家里的亲人,进而想到家乡一样。那护城河面上飘着的春天的柳絮儿,秋天的蒲公英,沿河景色正是那“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味道。现在高楼大厦立起,就像是在童话的绿草地上竖起了一个个巨怪。植物在一点点减少,如若不是去郊外或者乡野,怕是再也见不到这般萦绕心头的儿时美景。我想,破坏这番景,并不仅仅是缩小或者毁掉植物的乐园,不也是在破坏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载体吗?“花开花落正是我们可以历经的多次的生命重现”,而面对自然,我们感受的是不能逾越的鸿沟和对造物神奇的惊叹。这些和我们人类同处世界的生命让我们又敬又爱。读这样的文字,有种醉倒在书里植物世界的感觉,反倒不知究竟是这花木让自己静默了还是这满纸丰富的文字让自己迷恋。我想,在作者的眼里,必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天堂。否则,他又怎会在每次的花开花落时候,发出对生命悲喜的咏叹继而引发对人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思考呢?因此,与其说阿来老师在描写的是草木的理想国,不如说是我们的心灵栖息地,更是人与自然能够达到的最和谐共处的境界。这样看来,那些对花木的描写不是文字,而是对生命的赞歌;作者也不仅仅是写景寄情的文人,更是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中,抛开浮躁,沉静心来品味生活的普通人。而这个人,也可以是你,是我,是他。
和大多数自然文学类的作品一样,《草木的理想国》不失为一部精彩的写景散文集。热热闹闹的花信缤纷多彩,不同季节的美景让你目不暇接。而更重要的,读这本书,你会在喧嚣中找到一份平静,一份对人与自然的深刻思考。乡野和城市似乎最好的印证了人与自然不可避免的矛盾。而成长于乡野奔波于城市的人们,就是这个矛盾体最好的表现。有人想要逃离城市,有人希望走出乡野,重要的怕也是一个心态。阿来老师静心观察的成都的花草,或许就是在忙碌生活工作之间我们忽略的角落里某朵不知名的小花,路边某棵我们日日看见却叫不出名儿的树木,又或许是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逐渐缺乏的那双发现美的眼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