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友社|编辑日期:2011-11-05 22:58:51|点击数: |发布:391
从《妹妹》到《被遗弃的人》,再到现在这本《后来》,博集的最佳译文系列最近似乎有向“悬疑文学”转型的趋势。事实上,我并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悬疑文字这种说法,不过在我看来,《后来》不能算是纯粹意义上的悬疑或推理小说,从情节上而言它并不具备典型的悬疑小说那种商业性跌宕起伏,相比之下,它的写法更倾向于文学或情感类题材。
作者罗莎蒙德.勒普顿的文字以细腻温婉而著称,不管是在她的上一部小说《妹妹》还是在这本《后来》中,浓浓的亲情和爱意始终流淌在字里行间。尽管《妹妹》和《后来》中均涉及死亡、阴谋与罪恶,但探案过程却并无任何血腥或恐怖之感,而是重在对人物情感的渲染及抽丝剥茧地寻找真相的过程。
单从故事情节上来看,《后来》与作者的上一本小说《妹妹》大相径庭,《妹妹》讲述的是姐姐碧翠丝在得知妹妹死亡的消息后,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判断她死于他杀,然后以身涉险,独自一人艰难地探寻真相的过程。而《后来》呈现的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对格蕾丝一家所造成的毁灭性伤害:格蕾丝成为植物人,十六岁的女儿珍妮全身重度烧伤,而八岁的儿子亚当却被指控是纵火犯……作者在这个故事中营造了和《妹妹》中碧翠丝相似阴暗绝望的处境,不同的是格蕾丝和女儿珍妮在生命垂危之际,灵魂却变得异常自由,母女二人游走在医院、警局、家里,以及各种可能获取真相的地点,发誓要找到隐藏在纵火事件之后真正的元凶,为自己奄奄一息的肉身寻找真相,为被巨大舆论压得喘不过气的亚当洗清罪嫌。
然而如果从故事中抽离出来,将视角放远一点来看,《后来》与《妹妹》却又是极为相似的。格蕾丝和珍妮的灵魂与姐姐碧翠丝的角色颇为相似,都有着异于常人的坚韧和执拗,这份坚持,均来自于他们对自己至爱亲人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浓浓情意。前者是姐妹情深,后者所涉及的感情则更加丰富一些,包括了母女之爱、母子之爱以及夫妻之情。在《后来》中,罗莎蒙德依然采用了她所习惯的第二人称对话模式。整本书都是以“我”(格蕾丝)的名义在向丈夫迈克娓娓诉说。不管是作为事件起因的纵火前后,还是在格蕾丝和珍妮被大火烧伤后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格蕾丝始终将那股如巧克力香草蛋糕般香浓而温暖的亲情与爱情融在文字里,而没有用过多的文字去渲染在悲剧发生后这个家庭所面对的恐怖与绝望,没有恸哭,没有血腥,没有令人惨不忍睹的烧伤后画面,只有淡淡的酸楚和伤感。她刻意地回避了这些令有不适的情节,而是用往日的温情和回忆填充在故事里。
她有时会描述她们过去的生活,就像每天接孩子们放学回家后那样:把落地窗全部打开,给珍妮泡一杯茶,给亚当榨一杯果汁,听着两张小嘴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的家庭作业。有时候珍妮会生气地把书包摔在桌子上,有时候亚当会嚷嚷着找寻剩下的巧克力卷……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小窝,丰盛而绮丽的回忆,那是家的温暖,是亲人的牵挂,是令我们勇敢前行的力量源泉。
最后的真相有些出人意料,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设想好很多种答案,却唯独没有想到这一个,所以在得知答案时,还是有些无法接受,悲从中来。尤其是最后那句话:“亚当上楼去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从此走向毁灭的深渊,而隐藏在其中那些嫉妒、恶毒的情绪,特别是将罪恶的触角伸向无辜的亚当,委实给这个原本温暖的故事画上了一个残忍的尾巴,所幸格蕾丝用她伟大的母爱唤回了人世间的温情,当她的灵魂完全脱离肉体,在天堂中幸福地俯视时,这个故事便重新拥有了一个童话般美好的结局。
有人说,死亡时,最后丧失的知觉是知觉,而格蕾丝最后丧失的感觉,却是爱。它并没有凭空消失,而是随着曾经美好的回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交付给亲爱的珍妮,所以,才有着充满无限瑕想的后来。因为,爱,永远都不会结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