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友社|编辑日期:2011-01-08 21:43:13|点击数: |发布:319
书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印度素来被视为“金砖四国”之一,它似乎是亚洲的未来之星。然而它在秉承西方民主价值观,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也背负着基建严重不足、民族矛盾和传统观念束缚等障碍。从来很少有文学作品能将现代印度社会的“二重性”逼真地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印度作家维卡斯□斯瓦鲁普的小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所以被广泛关注,不仅是因为它的同名电影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缘故,更主要的还是它生动地把印度底层社会的凄惨生活巧妙地刻画出来。
小说讲述的是印度贫民窟里长大的罗摩只有18岁,但距离百万富翁只有一步之遥。他参加了一档名为《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电视问答节目,过五关斩六将,只要他正确回答最后一道问题,令人垂涎的2000万卢比将归他所有。万众瞩目的答案即将揭晓的时候,警方却以他涉嫌“作弊”、“诈骗”为由将他带走,一个神秘女律师的出现解救了他。举报者和警察的怀疑倒也“有其道理”:罗摩,这个贫民窟里的年轻穷光蛋,从未受过良好教育,从不读报,他只是一个在酒吧里给人斟茶倒水的服务生,怎么会答对一连串冷僻问题呢?
罗摩的成长经历、知识竞赛本身的进程、女律师的调查——三条线索在时光交错中同时展开。在女律师的调查过程中,揭示了罗摩为何碰巧知道那些问题的正确答案。那些答案伴随着罗摩充满血、眼泪和恐惧的人生轨迹,见证了印度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艰辛坎坷。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档电视节目像是兜售给平民百姓的一个“白日梦”,是一种人人都想要的快速摆脱贫困和底层生活的捷径。当罗摩顺利过关,眼看就能把最高奖金2000万卢比收入囊中时,全印度的贫民都为之疯狂,同样贫穷的人们纷纷挥手为他呐喊助威,把他当作“贫民窟的英雄”。印度的贫富差距非常明显,底层贫民总是遭受各种歧视。当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罗摩,拥有超过教授、律师、医生等社会精英的答题记录时,他“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怀疑和警察的严刑逼供——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和莫大的讽刺,贫民连“白日梦”都做得如此心惊胆战。
罗摩每答对一道问题,收获的其实不仅是增多的奖金,更有继续前行的勇气与信心。这童话般的景象确实刺激着读者的血脉,尤其在当下经济危机的悲观氛围中,在英雄人物身上寻找让精神振作的良方,是最便捷的途径。很多人也许的确看到了故事中的种种黑暗,然而故事的结尾毕竟可以被理解为:阳光总在风雨后。小说的结尾就很好地暗示了这一点:当许多民众在街头和电视机前为罗摩欢呼时,没有多少人知道罗摩承受的磨难,可能也没有人想知道。“上等社会”向下俯视底层贫民的目光,不仅仅存在于故事里,更存在于印度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身份成了标签,注定善恶的差别,然而富翁真的需要仰视、贫民必须背负罪名吗?在这个“幸运”故事里,伦理被公式化了,刻板得让人绝望。富翁们可以在伪君子的面孔下“催生”一切罪恶,而贫民们无论如何善良,都会被逼迫至沦落的边缘。贫民将获得幸运还是不幸?罗摩的成功像是一种暗示:当一个人积累他的第一桶金时,也许会踏着鲜血,踩在亲朋的尸体上。每一张钞票声响都如同刀锋划过的啸音,每一个金币的光芒都刺目无比,让人不能直视其背后的阴影。
其实,这部小说的成功得益于作家的不粉饰、不矫情、不折腾。贫民窟里的残酷人生,印度这个亚洲新兴国家的梦想和希望,通过克制的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贫民”与“富翁”更有隐喻性的象征,一个代表当下的印度,另一个则是它所追逐的明日幻境。最后,不得不承认的是,不期而遇的经济危机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生逢其时,全世界人民需要这样的梦想、这样的温暖、这样的励志。当然,中国也不例外。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