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

书友社

学生发展 >>学生社团 >>书友社

[分享]爱的炮灰----《追风筝的人》

来源:书友社|编辑日期:2010-10-02 17:27:41|点击数: |发布:319

爱的炮灰----《追风筝的人》书评

对于总是在奉献的羔羊,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推动它走向这样一个结局:彻底为自己献身。否则,便只有我们为它献身,因为它此前的奉献是如此之重,我们已无法承担。所以,在小说、电影和电视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局面——勇于献身者,最后的结局常是彻底献身。

这本书,其实是主人公阿米尔背叛后去寻找心灵救赎的回忆录。

   主人公阿米尔居住于战争纷乱的阿富汗,虽然出身富裕,但却与仆人的儿子哈桑情同手足。在一次斗风筝比赛后,哈桑追风筝途中被辱,躲在后面暗暗观看的阿米尔却不敢挺身而出。在这件事后,忐忑不安的心一直无法让阿米尔直面哈桑,可怕的梦魇缠绕着他。

   多年之后,阿米尔来到美国。在得知一个天大的秘密之后,他坚定地选择了不顾危险前往自己战争纷乱的家乡。虽然哈桑已离他而去,但作为救赎,他要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在几经波折之后,在遭受到困难与挫折之后,他终于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每当他对索拉博谈论到与哈桑放风筝时,眼里充满了敬佩之情。那颗忐忑的心,也终于平静。

或许,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然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却痛苦起来,我讨厌这个句子,以及这个句子中对哈桑这种情感的赞誉。因为,这让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脑海盘旋的一个词汇——爱的炮灰。有时,我们会甘愿做一个人的炮灰,觉得那样才有爱一个人的感觉;有时,我们会要求别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来证明这个人的确爱自己。

那是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

这一次,阿米尔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个被割断的蓝风筝。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

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鸡奸,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于是,哈桑就沦为了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

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对阿米尔奉献他自己。所以,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他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对阿米尔的爸爸说,这是他干的。

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在做阿米尔的炮灰。当时,他被拉辛汗叫回来一起照料阿米尔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员看中了这栋豪宅,并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极力反对,结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枪杀。

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或许,喜爱《追风筝的人》的一些读者会对我这种分析感到愤怒,觉得我并不理解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感,但通过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言语,我们会看到,导致这种奉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