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友社|编辑日期:2010-09-14 20:42:48|点击数: |发布:319
经过近半月的宣传轰炸,经过各种正面或负面话题的洗礼,《唐山大地震》终于在22日凌晨登陆全国各大院线,以一部电影的身份面对观众的审视与随后而来的各种评价声音。
从早前的宣传口径来看,你可以称这部电影作灾难大片或悲情大片,前者被冯小刚导演否认了,媒体场和首映礼又传来一片哭声,所以悲伤成了看这部电影的官方认证情绪,“被感动”的必要性甚至一度被上升到道德层面,直率的冯小刚对记者质疑影片拍摄动机时也忍不住反质疑对方“人性”。因为选择题材上的社会化、国民化,《唐山大地震》的受关注是毋庸置疑的,能选中这样一个题材来操作,先不必猜测创作者的意图,起码是有勇气的,即使为了5亿票房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唐山大地震的震后余伤难以因一部影片痊愈,《唐山大地震》也不能因一个灾难题材而完美无瑕、不可冒犯。
网易娱乐观影团对《唐山大地震》的评价是两星(可看可不看),“适合需要情感宣泄的观众观看,至于不想用灾难痛苦来为自己添堵的观众,完全可以不必去‘被感动’”。作为一部目标5亿瞄准全民的大片,针对想要看一部灾难大片去的观众,《唐山大地震》会令人失望,因为灾难场面很短,而地震发生后一家人的命运,影片也未令人满意地履行讲好故事的义务,影片后半段陷入拖沓,人物的情感进展与变化缺乏有力的铺垫与表述,煽情部分成功催泪,但因为影片存在的硬伤,观众在获得感情宣泄之余,却很难从中获得“心灵重建的力量”。
“你哭了没有”是适用于《唐山大地震》散场后每个眼红红观众的问候语。从唐山首映“万人哭”到影院派纸巾,眼泪成了这部电影戏外的重要道具。
有人粗略统计影片的泪点高达20处,其中天崩地裂后尸体横陈的废墟、元妮几近崩溃地选择只救一个孩子、元妮忍痛送走小达、养父跟小登重逢诉衷肠、汶川母亲抢救女儿等场景无不让人泪与雨下,而结尾元妮向小登下跪一段更是公认必哭点。
但把泪奔跟感动绑定在一块,并且将之归结为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