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
芭蕾舞剧(ballet,意)由舞蹈演员身着剧装在音乐伴奏下表演的戏剧。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传入法国获得极大发展。最初的法国芭蕾舞剧音乐不仅有器乐,还有歌唱和朗诵,因此可看作是歌剧的前身(当时的歌剧中也有芭蕾舞,此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并影响到意大利歌剧)。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大量优秀的芭蕾舞剧音乐,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
芭蕾舞剧的发展阶段
芭蕾音乐 芭蕾的起源可回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每逢各种节日,宫廷中常有持续5、6小时的盛
宴,宴会中插有一系列演出,包括音乐、诗歌、哑剧及舞蹈。一般认为,1489年在意大利托尔托纳庆祝米兰公爵婚礼的宴会上所演出的音乐舞蹈《金羊毛的故事》,可算是芭蕾的雏型。当时的舞蹈主要是宫廷舞蹈,使用的音乐不详。
16世纪时,这种娱乐样式由意大利传到法国。1581年在法国演出了《王后的喜剧芭蕾》是芭蕾与戏剧相结合的产物。其脚本及音乐至今仍存。音乐中还包括歌曲,为“宫廷芭蕾”之始。在17世纪中叶以前,宫廷芭蕾相当盛行,已有专人作曲,但乐谱流传至今的很少。
18世纪以后,芭蕾逐步与歌唱分离,成为独立的艺术(但歌剧中的芭蕾仍存在),并流传到欧洲各国,当时所用的音乐流传至今的不多。古典作曲家如C.W.格鲁克、W.A.莫扎特、L.van贝多芬均曾写过芭蕾音乐,尤以贝多芬的《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更为著名。
上述这个阶段通称为古典芭蕾时期。芭蕾音乐的样式大致已经定型,约可分成 3种类型,即:①古典舞曲,用于烘托气氛的群舞;也用于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独舞、双人舞等。②由民间舞曲发展而成的性格舞曲,如西班牙舞曲、马祖卡舞曲等。③伴奏哑剧性表演所用的各种音乐及场景音乐。此外,还要加上序曲或前奏曲、幕间曲、终曲等。
中国芭蕾舞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芭蕾得到了发展。1958年7月1日,北京舞蹈学校首次上演了《天鹅湖》。1959年冬,中国第 1部芭蕾《鱼美人》(吴祖强、杜鸣心作曲)在北京公演,获得很大成功。1964年又出现了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红色娘子军》(吴祖强、杜鸣心、施万春等作曲)和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白毛女》,得到舆论界的好评。近年来又出现了不少芭蕾新作,如根据中国文学名著改编的《魂》、《阿Q》、《林黛玉》、《雷雨》和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等。
民族舞剧
根据各国民族的传统舞蹈发展而成的舞剧,一般不使用足尖舞的技巧。在世界上较受人注意的是印度和中国的舞剧。
印度民族舞剧
印度舞蹈的历史有2500年以上,并一直与戏剧相结合,对东南亚各民族舞蹈有深远影响。印度舞蹈流派甚多,主要有4种:①婆罗多舞,起源于宗教祭祀舞蹈;②卡塔卡利,起源于印度南方;③卡塔克,印度北方的宫廷舞;④曼尼普里,起源于古代宗教舞蹈。印度诗人R.泰戈尔自己作曲写词编舞,将 4种流派结合起来。舞蹈家U.香卡与库蒂对发展印度舞剧作出贡献。前者编有舞剧《那利泰》,后者编有《吉特拉》、《我国的诞生》等。近年来,印度的舞剧大多与电影相结合,剧目甚多。
中国民族舞剧
中国的民族舞剧集中了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又融合了中国戏曲、特别是昆曲与京戏的舞蹈动作,还部分吸收了芭蕾手法,自成一格,独具特色。中国第 1部成功的民族舞剧是《宝莲灯》(张肖虎作曲)。1962年又出现了《小刀会》(商易作曲),这两部舞剧都摄制成影片,受到观众欢迎。近年来又陆续出现了一批很有影响的作品,如《奔月》(商易作曲)、《凤鸣岐山》(刘念劬作曲)、《丝路花雨》(焦凯、呼延、韩中杰作曲)、《红楼梦》(石夫作曲)、《远山的花朵》(彭涛曲)等。
中国舞剧代表作
《和平鸽》编剧:欧阳予倩,(1889——1962)编导:戴爱莲、高地安(1912——)等;作曲:章彦、刘式新等;首演者: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1950——1952),新中国第一个专业舞团),女主角:戴爱莲饰和平鸽;男主角:丁宁饰工人;主要配角:赵恽歌饰战争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