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

民族新闻

学生发展 >>民族教育 >>民族新闻

以经济为先导助少数民族安居乐业

来源:葛鸿鸣|编辑日期:2009-11-07 14:44:10|点击数: |发布:45

促进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成都作为紧邻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发展民族经济,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周边民族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为此,成都以“重民生、办实事、建和谐”为指导思想,坚持因地制宜,努力发挥优势,注重增强“造血”功能,夯实城市民族经济的基础,并为与民族地区实现良性互动搭建了平台。

  目前,全市共有一定规模的民族商品生产企业40余家,年产值达13.5亿元,并初步建成了四个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一是郫县安德镇民族贸易市场及民族工业园区,已经成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用品集散地和物资采供基地;二是青白江回族食品用品生产基地,取得了回族群众人均经济收入超过当地平均水平的良好业绩;三是青白江清真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填补了西南地区清真肉食和蔬菜生产产业化的空白;四是邛崃—大邑民族用品生产基地,已经展示出农工商协调发展的雏形。这四个基地和园区,成为了继续推进民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龙头和重要标志。

  因地制宜促发展

  郫县安德镇距成都市区27公里,地处成都通往阿坝的交通要道,人文、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是历史形成的川西商贸重镇,史上俗称“旱码头”。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镇更自发形成了牦牛、蔬菜、粮油等专业市场,还经营五金、日杂、建材等品种,成为省内及西藏、甘肃、青海等广大民族地区商品物资的重要集散地。

  在政府的主导下,成都市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民族经济加快发展。政府投入200多万元优化生产经营环境,挂牌成立了“成都市安德民族工业园区”、“成都市安德民族贸易市场”,成功引入四川嘎玛博秀雪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帮助6家骨干企业取得了“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资格,在金融、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落实优惠政策,同时从政策、经济、文化、环保等方面,搞好综合治理,创建“民族团结镇”,进一步推动民族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安德已经由原来的“码头”发展成集工业园区和贸易市场为一体的民族工贸经济区,拥有经营户500多家、经营大户150多家,还有一大批民族用品生产加工企业。2008年,在遭受严重地震灾害、受到国际金融海啸影响的情况下,市场交易额近5亿元,整体发展保持了较好势头。

  市场引导助发展

  青白江弥牟镇是我市最大的回族集中居住区,具有生产回族食品用品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优势。

  成都市便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力促民族经济发展。经省民委批准,建立了“青白江回族食品用品生产基地”,成立了规范运作的“基地管理委员会”,并由政府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了新型民族商贸街。

  同时,基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对养殖、屠宰、腌卤及回族用品的生产、经营实行分类指导,推行集约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深加工项目,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把传统优势转化为发展民族经济的强大动力,成为了西南地区第一个清真食品用品产业化实体,年宰杀牲畜20余万头,拜毯、巴兰香等回族用品年产值200余万元,交易总额达1.6亿多元;回族群众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余元,超过了当地平均水平。

  整合资源保发展

  转变观念、整合资源保发展,则是成都市推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另一法宝。

  邛崃市冉义镇新民村以一家一户的形式生产少数民族用品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但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市场开发都一直处于低水平循环,缺乏市场竞争力。

  为了保住这个百年手工业基地,促其良性发展,从整合生产力入手,建立了“邛崃民族用品生产基地”,并申报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成立了“民族用品行业协会”,把分散生产、经营的个体户组织起来,使自发粗放型生产转变为农工贸有机结合的集约型运营,有力促进了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市场化。这个民族用品生产基地在没有国家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凭借优化组合和集约化管理产生的聚集效应和优势互补,增强了自身“造血”机能,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现在已经发展为拥有生产企业66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的特色经济实体,成为了当地的优势产业,其产品远销我省甘孜、阿坝和西藏、内蒙古、广西等民族地区,占据了西藏和康巴地区80%的市场份额,还转销印度、尼泊尔等国家。2008年,基地年产值超过亿元,不仅繁荣了地方经济、带动了农民致富,而且为保障少数民族生活需求、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对口帮扶 3年选派233人支教

  另外,在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长期支持的同时,突出“支教”力度,按照《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要求,以智力支援为主对口支援甘孜州教育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开展多形式的送教讲学活动,并组织捐资捐物,帮助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三年来,每年选派233名优秀教师赴甘孜州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接收甘孜州1870余名教师前来成都对口学校培训、3376名甘孜州学生前来成都学习,全市共捐赠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288万元,对甘孜州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办了实事。本报记者 李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