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

民族介绍

学生发展 >>民族教育 >>民族介绍

裕固族

来源:葛鸿鸣|编辑日期:2009-09-29 12:59:03|点击数: |发布:45

民族概况
  分布于甘肃的少数民族。约12万人(1990年)。为回纥后裔之一。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无文字,通汉语文。信藏传佛教。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崇尚骑马和射箭。
  人口为13719人。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的友爱乡,其余居住在酒泉市的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自称“尧呼尔”。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 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 元、明时称“撒里畏兀”、“撤里畏兀儿”,现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称“撒里维吾尔”。1953年经本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人口数为13719。裕固族现在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也称尧呼尔语),主要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裕固族群众使用;一种是东部裕固语(也称恩格尔语),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部的群众使用裕固族邮票;再一种就是汉语。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
  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 上近似藏族。
  裕固族居住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狭长地带,草原辽阔,草质优良,是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的天然牧场。蔽天盖日的原始森林,生息着许多珍贵的野生植物。在祁连山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其中,裕固族生产的玉石最为著名。


历史追溯
  裕固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回纥是东部铁勒(亦称狄历、敕勒、高车)的六大部之一。后来东部铁勒在反抗东突厥汗国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回纥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被称为“九姓铁勒”或简称“九姓”。8世纪中叶,回纥击败突厥在乌德勒山(今杭爱山支系)、温昆河(今鄂尔浑河)建立回纥汗国。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回纥各部四处迁徙,其中一支投奔河西走廊,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在这里生息繁衍,成为当今之裕固族。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一般认为这一名称与历史上的“黄头回纥”和“撒里畏兀”有密切关系。“黄头回纥”是宋朝初期出现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回纥分支。元初,在黄头回纥居住的地区,又出现“撒里畏兀”的族名。现在公认,元朝的撒里畏兀就是宋朝的黄头回纥。
  元朝蒙古人征服撒里畏兀后,在其地设立官府,进行统治。元朝崩溃,河西走廊又归明朝管辖。明朝十分重视边境的稳定,仍然任用元朝的降将镇守边疆。封撒里畏吾地区的元将卜烟帖木尔为安定王,并在撒里畏吾地区设置具有军事性质的行政单位:安定、阿端、曲先三卫,加上敦煌东南部的罕东卫,合称“远番四卫”统归西宁卫管辖。
  十五世纪中叶,各卫之间不断发生战争,特别是吐鲁番日益强大以后,频繁侵扰各卫,关外各卫相继崩溃,纷纷要求向关内迁徙。
  十六世纪初,撒里畏吾人开始东迁。入关以后,裕固族又被称为“黄番”。清朝康熙年间,被划分为七族,即:大头目家、杨哥家、五格家、八格家、罗儿家、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大头目被封为“七族黄番总管”赐以黄马褂和红顶蓝翎子帽。
  民国时期,被称为黄番的裕固族又分为两族,一族称黄黄番,即今日说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的一部分人;另一族称黑黄番,即今日说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的一部分人。
  1953年7月15—18日,甘肃省酒泉专署主持召开了“祁连山北麓各族各界人士座谈会”,会议统一了裕固族的民族名称。大家充分讨论后同意定名为与自称“尧乎尔”音相近的“裕固”二字作为族名,兼取汉语“富裕巩(坚)固”之意。1954年成立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区)县人民政府。从此裕固族开始了新的生活。
  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它和曾于公元8世纪在蒙古高原推翻突厥汗国而建立回纥汗国的回纥以及由漠北迁到河西走廊的河西回鹘有密切关系。现今的裕固族是以古代回鹘人的一支——黄头回鹘为主体,融合蒙、藏等民族而形成的。
  由于上述特殊的迁徙历史和文化背景,以裕固族为主体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很多,值得一说的就是服饰文化,其中以精美工艺品而著称的“头面”最为精彩。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民间文学方面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叙事诗、谚语、谜语等。尤其民歌独具风格,曲调朴实优美,有学者认为裕固族民歌格律,分别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突厥语民歌、蒙古族民歌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还保留着一些与《突厥语词典》中记载的四行一段押尾韵的民歌形式相一致的民歌,同时又吸收了汉族的小调,回族和东乡的“少年”,藏族的山歌、酒曲以及蒙古族的划拳曲等,并且把各种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优秀民歌。叙事诗有叙述和歌唱两部分,以唱为主,以叙为辅,主要有《黄黛琛》、《萨里玛珂》、《我们来自西志哈志》等。在神话、传说中,保留着本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观念等诸方面的原始素材。有些英雄传说故事中还保留有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非常古老的母题,如《贡尔尖和央格萨》、《三头妖怪的故事》、《猴媳妇的故事》等。已经搜集整理出版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集(包括个别内部出版物)有《裕固之歌》,《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神奇的皮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等。除此,还有油印的《裕固族民间故事卷》(1)(2)、《裕固族民间歌谣、谚语卷》和《民歌集成?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卷》等资料本。传统体育方面有“摔跤”、“赛马”、“射箭”、“拔棍”、“大象拔河”等。节日方面有敬奉“点格尔汗”的原始崇拜活动,有跳护法、过会等佛事活动,有祭鄂博习俗。
  西部裕固语是历史上“黄头回纥”或“撒里畏兀”为主体的人所说的语言,这种语言和同语族语言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例如,由于体词词腰出现-z-音,从而与有共同地理环境和民族起源的现代维吾尔语相区别,而属于由-z- < d (azaq <adaq‘脚’)发展而来的哈卡斯语族。数词11到29的构成方法与同语族其他语言相区别,而与古代突厥语一样。动词词尾缺乏人称标志,而具有“最古突厥语”性质。国外学界一直认为,西部裕固语是一种从“古代回鹘语”派生出来,并受类似“古代柯尔克孜语”影响的独立语言。此外还有裕固族和维吾尔共同拥有的珍贵历史记忆遗产——回鹘文献。


礼仪婚俗
  按照裕固族的传统礼俗,老人会在门口把你让进帐篷,安排客人坐在左侧面朝门口的贴地板床上,这是贵宾席。最好按他们的习俗,先用双膝跪坐,然后盘腿坐下。一般是按男左女右分坐。当主人请你用餐时,不要站起来,更不得走动,也无须过谦,尽管吃好了。
  裕固族待客真诚憨厚,讨厌虚情假意,并根据客人的身份、社会地位及与主人家的关系,将肉分成头等、二等,宰一只羊共分十二等。量人送礼,可由客人带走。民间传统有先敬茶后敬酒的习惯。在狩猎季节,裕固族还有野餐待客之习。
  喝奶茶是裕固族人的重要习惯。过去的饮食特点是一日三茶,以茶为饭。一般到晚间才吃一点面食。所以有客人时,裕固人总是先请喝酥油炒面茶,然后才用手抓羊肉和青稞酒款待。客人在喝奶条时,一定要吃干净沉在碗底的“曲核”(一种呈块状的奶制品),这表示已经吃够了,要不然的话,主人会—个劲地给你添加。
  裕固族人好酒,而且酒量不小。不少人能喝4斤白酒.有的妇女也能喝上斤把。以酒待客是传统习俗之一。他们的习惯是先吃后喝,在吃饱之后再喝酒。裕固族人喝酒从来不要莱,只是喝光酒,他们有个老规矩,就是用各种名目向客人敬酒,要千方百计地把客人灌醉,似乎只有这样才尽到了主人之谊。裕固人敬酒都是敬双杯。无论在场的有多少个人、只有两只小酒杯。在场的人要轮番给客人敬双杯。没有海量是难以招架的。
  此外,裕固族划拳之风甚盛,程序复杂,花样繁多。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划拳。裕固族划拳有两种,一种是叫拳,与汉族的差不多。另一种是哑拳,是不叫喊的。双方每次只伸出一个指头,按拇指大于食指、食指大于中指、中指大于无名指、无名指大于小指、小指大于拇指的顺序决定胜负,如果双方出的是不相邻的两指,则无胜负,重出。这种哑拳只有妇女、小孩或不会划叫拳的人才采用。
  到裕固族牧民家去做客,有一些礼俗是必须懂得的。如果是骑马去,在离帐篷比较远的地方就得下马,以免惊动畜群。马鞭不论长短一律放在帐篷外面,不要带进去。离开时,不要出门就上马,而应牵着马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马。假如带了枪支、弹药或生皮、生肉也不要拿进帐篷。穿红衣、骑红马的人是不准进帐篷的。这是由于裕固族信仰佛教的缘故。据说他们信奉的“毛神”就是穿红衣、骑红马的,因此有这样的禁忌。
  婚俗
  裕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族间严禁通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婚姻形式有包办婚姻及帐房戴头婚姻。帐房戴头婚即女子成年时举行戴头仪式,在娘家可另豆帐房成家,是古老婚制的遗俗。丧葬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种形式。
  裕固族的婚俗颇为奇特,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向新 娘连射三支无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