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

民族介绍

学生发展 >>民族教育 >>民族介绍

门巴族

来源:葛鸿鸣|编辑日期:2009-09-29 09:57:13|点击数: |发布:45

门巴族概况
  与藏族水乳交融的民族——门巴族
  门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共有50000人,在我国控制区仅有7475人,其余的生活在印控区。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林芝、察隅等县亦有分布。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有自己的语言。
  门巴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其余居住在墨脱、林芝等县。人口共5万余人,其中分布在我国实际控制区以内的仅有7475人,其余生活在错那县南部的印控区。“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
  门巴族聚居区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门隅地区,门隅地区北高南低,高处海拔可达3600米,低处只有100多米左右。峰峦重叠,原始森林茂密。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在林芝、墨脱一带急转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四季常青,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门隅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洛渝以西。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这里,山峦绵亘,河流湍急,景色秀丽,物产丰富。农作物有水稻、旱稻、玉米、荞麦、青稞、鸡爪谷、小麦、大豆、棉花、芝麻等,一年可收获两、三次。水果有香蕉、桔、柚、桃、梨、苹果等。原始森林广大,生长着松、柏、桦、青江、枫、杉、楠、竹等,木材储藏量极为丰富。药材有天麻、三七、黄芪、雪莲、当归、党参等几十种。在错那县勒布区,尚有小块牧场。有黄牛、马、羊、驴、骡等牲畜。野生动物有熊、豺、獐、野牛、岩羊、雪猪、熊猫、狐狸、金丝猴等。此外还有云母、水晶石等稀有矿藏。
  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兼营牧业,辅以狩猎和采集。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方言差别较大,多通晓藏语。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聚居的门隅地区,历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纪,门隅即属我国吐蕃地方政权的版图。13世纪,错那以南的门隅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使用藏历、藏币。
  门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长期友好往来,互通婚姻,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每年7月,都要庆祝本民族的望果节。


情歌与酒歌
  门隅是门巴族的发祥地。门隅意为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平原区,又称“白隅吉姆邦”,其含义是隐藏着的一块美丽的处女地。门隅举世闻名,与这里转世过一位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达赖六世(1683—1706)分不开。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加措是门巴族,他留下的不朽诗集,《仓央嘉措情歌集》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藏文手抄本早就不胫而走,20世纪30年代已有藏、汉、英三种文字对照本传世。至今,门巴族地区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仓央加措的神奇传说。
  作为格鲁派的一位最高“活佛”,仓央加措敢于突破禁闭七情六欲的教规,以情歌大胆地倾诉孤寂与苦闷、热恋与渴望。他的情歌,脱胎于门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风格上都保持着门巴族情歌的特色。门巴族地区,青年男女交往是很自由的,自然情歌也就成了连结青年人心扉的纽带。无论在墨脱,还是在门隅,门巴人有着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这种情歌,他们称为“加鲁”。
  门巴族爱唱情歌,也爱唱酒歌。这种酒歌,称作“萨玛”,流行于门隅,歌词生动有趣,曲调欢快高昂。萨玛酒歌多为7个字或9个字组成一句,诗节无定数。常用比喻、渲染和夸张的手法,抒发对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的强烈追求。传说,萨玛酒歌最早是由一位名叫拉不热的歌手创作的。他唱了一辈子歌,把欢快留在人间,自己坐化成佛,被门巴族尊崇为歌神。有一首萨玛酒歌是这样深情地赞美门巴族家乡的:
  “家乡的山谷静谧安适,
  太阳的光芒欢乐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离;
  如若分离,愿再相聚。
  家乡的村寨静谧安适,
  我们的亲友欢乐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离,
  如若分离,愿再相聚。”
  每逢年节或喜庆之时,门巴族的山乡,加鲁情歌和萨玛酒歌如泉喷涌,情深意长。


娘舅闹婚
  有一首加鲁情歌唱道:“东北的山再高,遮不住天上的太阳;父母的权再大,挡不住儿女选伴侣。”门巴族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不受过分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恋爱双方有了感情,由一方父母出面,请媒人说合。无论娶媳还是招婿,彩礼是不可少的。旧时,舅表婚和姑表婚盛行,成为一种习惯势力,也使不少情人难成眷属。
  在举办婚礼过程中,新娘的舅舅是谁也惹不起的最高贵的客人。舅舅一出场,男方得赶紧恭恭敬敬地献上哈达,请入上席。然后摆上各种食品,尤其是牛、猪、羊的头、尾、耳、心、肝、肺、四肢都要摆全,缺一不可。而舅舅一定是沉下脸来,百般挑剔:怎么还缺什么没摆上?肉为什么切得薄厚不匀?难道我家女儿有什么缺陷?是不是认为我当舅舅的有什么不对故意怠慢?即便百般周到,当舅舅的也得无理取闹一番:茶为什么凉了?酒为什么热了?这样才能表现出他是女方的全权代表、最高权威,为外甥女嫁给别家男子表示“气愤”。新郎和男方敬献哈达又敬钱财,外加美酒和甜言蜜语,曲意奉承。舅舅“闹”得差不多了,也便见好就收。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舅舅不让外甥女出嫁的。这种古老的舅权遗风相沿成俗,舅舅蛮横而又诙谐的表演,反倒为欢乐的婚礼增添了几分情趣。
  氆氇服饰
  氆氇围袍
  门巴族与藏族关系密切,生活习俗方面受藏族影响较大,同时又具自身特色。门巴族的服饰多采用氆氇为原料。氆氇是藏族制作衣服和坐垫的一种羊毛织品,种类多样,色彩艳丽,是门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门隅一带男子喜戴一种叫“八拉嘎”的帽子,用蓝色或黑色氆氇作帽顶,下部使用红色氆氇,翻檐处用桔黄色绒布镶边,并留一个缺口,戴帽时把缺口对在右眼上方。桔黄色颜料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草根制作而成。几种颜色鲜明,远远望去十分醒目。门隅男子多穿赭色布袍或氆氇袍。但比藏族的袍子要短小一些。由于坡大路狭,人们爱穿软底长筒靴,用红、黑两种色的氆氇镶配缝制。墨脱的男子很少戴帽子,常戴自编的斗笠防日晒雨淋。穿的多是用棉麻自织的白色衣袍,赤足,腰悬砍刀或叶形小刀。
  门隅的妇女也是穿袍服,外面围一块白色氆氇围袍。勒布、邦金一带的妇女,习惯在背上披一张羊皮或牛犊皮。传说这是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来到山南留下的习俗,为了避妖邪,图吉祥。实际上是为了在背筐时保护衣服不被磨损,也有雨披的功效。妇女颈上悬挂着用松耳石、红珊瑚、玛瑙等串成的装饰品,她们穿的内衣叫“不布热”,颜色多样,无开襟、无领、无扣子,只开一个圆口由头上套穿。外衣称“冬固”,分长短两种,用红、黑两种氆氇做成。有的胸前挂上一个用金属制成的护身佛盒,内装佛像及经卷,叫做“噶乌”。不论男女,都系一条长2米,宽约0.6米的红氆氇腰带。
  墨脱一带由于气候温暖,妇女都喜欢穿色白质薄的小上衣或无袖无领的褂子,下着花色裙子,配上项链、耳环,显得格外潇洒俊俏。


木碗生辉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门巴族的生产力水平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生产工具虽然铁木并举,但十分简陋,多为木犁、木锹、木耙、尖木棒、木叉、木槌、木连枷等。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篾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在西藏乃至国外享有盛誉。
  关于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砸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用来吃喝。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将其改进成木碗,并广泛使用。
  制作木碗,要选用质地坚硬的桐树、桑树或桦树的树干、树节或树疙瘩做原料,经过切削刮制而成。精细的木碗,要经过五六道工序,纹路清晰,厚薄均匀,再涂上鲜红的染料,令人爱不释手。据说用这种木碗喝酥油茶,茶的香气浓郁扑鼻,且携带轻巧方便,深受藏民喜爱。门隅北端的麻玛村,是闻名的“木碗之乡”。老艺人噶尔拜白马制作的木碗,遐迩闻名。集市上,这种小巧玲珑的木碗,常被外地人带回家乡,作为工艺品珍藏。


和藏族联系密切
  门巴族世代生活在藏区的边缘,长期的对外交往都是以藏区和藏胞为基本对象。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就辖管门隅地区,14至15世纪,这里是帕竹噶举派的世袭领地,15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派官员到门隅弘扬黄教,并开始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门巴族像藏族一样信奉藏传佛教,过藏族的宗教节日,和藏族一样以氆氇为主要衣料,同样吃糌粑,喝油茶与青稞酒,甚至许多门巴人通藏语、藏文。当然,门巴族之所以以较少的人口,而形为一个被国家确认的少数民族,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门巴族有自己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心理及民族意识。
  仅举几点独特的风俗来说明门巴族的特色。门隅北部的门巴族妇女,过去在袍服外披一张完整的小牛犊皮,毛朝内,皮板朝外,牛皮颈部朝上,尾部向下,四肢的皮伸向两侧。当地以此为美饰,吉庆节日或访亲会友,都要披一张新牛皮作盛装。门巴族男人平时出门,腰间要配挂带鞘的砍刀和短刀。带砍刀显然是生活在山林地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