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

民族介绍

学生发展 >>民族教育 >>民族介绍

鄂温克族

来源:葛鸿鸣|编辑日期:2009-09-29 09:42:26|点击数: |发布:45

【民族概述】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有人口26315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经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为30505。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没有文字,牧区一般用蒙文,农区和林区通用汉文。
  过去,鄂温克人信奉萨满教,敬奉鬼神,崇拜大自然。
  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他们能歌善舞,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
  鄂温克旗的鄂温克族人以畜牧业为主,衣着仍保持着传统的鄂温克服饰,但生活中现代便装已很普遍;牧区的鄂温克人以乳、肉、面为主食;
  鄂温克人非常好客,极有礼貌。他们常说:“远方的来客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走。”他们认为如果客人来了不好好招待,自己以后出去也不会受到礼遇。他们待客必有好烟好酒,菜肴必有大块大块的手扒肉,以及风干肉、柳蒿芽和稷子米煮成的独具风味的肉粥。
  关于鄂温克族的民族来源,目前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鄂温克族起源于贝加尔湖沿岸及以东地区的北室韦;另一种观点则提出鄂温克族起源于乌苏里江流域(革末)(革曷)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
  鄂温克族大部分信仰萨满教,牧区有些人还信仰藏传佛教。习惯上主要有动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民族分布】
  鄂温克族是跨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曾被称为通古斯人,现定名为埃文克族,约有5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根据2000年人口统计,我国鄂温克族共有30505人,其中有26201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约占全国鄂温克族人口的87%,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鄂温克族最大的聚居区是鄂温克自治旗。这里地处大兴安岭的五岭山区,有19000多平方公里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8300多平方公里茂密的森林和猎场,也有肥沃的耕地。出产各种奇禽异兽和珍贵药材,如世界稀有的贵重木材——樟子松和闻名中外的白蘑菇、及鹿、犴、猞猁、飞龙、乌鸡等;蕴藏着大量的煤、铁、金、铜和水晶等地下资源。但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讷河县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狩猎业。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民族历史】  
  据考古学和人类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在黑龙江,七游,石勒喀河洞穴中发现了具备鄂温克族体质特征的头盖骨,与头盖骨一起还发现了贝加尔湖地方特有文化与装饰。符合鄂温克人的传说。传说中鄂温克人的祖先生活在勒拿河、“拉玛”湖(即贝加尔湖)。另一传说,他们的故乡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总之,鄂温克人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的山林中,使用弓箭、扎枪,从事打猎和捕鱼。食物用火烧着吃,或把石头烧热,放入盛水的皮桦桶中煮肉吃。取火用两块石头打击出火星,用桦皮纤维引火。住桦树皮盖的“撮罗子”。当时正处在母权制氏族社会阶段。他们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朝与隋唐时期室韦各部中的某些地理、习俗与鄂温克族有渊源关系的部落,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深未沮室韦”,以及唐代在贝加尔湖东北苔原森林区使鹿的“鞠”部落等。后来,他们向东发展,其中一支来到黑龙江中游雅克萨(今俄罗斯阿尔巴津)一带,明代文献中记述的“乘鹿出入”的“北山野人”,一般认为即鄂温克与鄂伦春人的直接祖先。清代文献中的“索伦部”,广义包括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专指则是鄂温克族。此外,称为“索伦别部”的“喀穆尼堪”,也指鄂温克的一支。
  在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以前,上述各部的鄂温克居民都已归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大汗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以前,即已在鄂温克地区确立管辖制度,以后又日趋严密。清廷将鄂温克族以氏族为单位编成“佐”,选拔了佐领等官,每年向清朝进贡貂皮。17世纪中叶后,由于沙俄的侵略,清朝将鄂温克族迁到大兴安岭嫩江各支流(甘河、诺敏河、阿伦河、济心河、雅鲁河、纳莫尔河等)流域居住。这是“布特哈打牲部”之一,共分5个“阿巴”(即围猎场)。雍正九年(1731)将5个围猎场的鄂温克壮丁按住地规定旗色,编成八旗。次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1600多名鄂温克族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驻守边防。其后代即现在居于鄂温克族自治县的鄂温克族。清廷还曾派鄂温克族的八旗官兵驻防爱辉、墨尔根、齐齐哈尔、伊犁、塔城、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乌鲁木齐等地。他们在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边疆方面作出了贡献。1732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一千六百名鄂温克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其后裔就是今天的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

【社会经济】
  由于鄂温克族居住分散,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聚居于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占本族人口的半数以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住蒙古包,过游牧生活。早在17世纪末,鄂温克族已处于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阶社会过渡的阶段。至1945年8月解放前,鄂温克地区已处于小家庭为主体,组成“尼莫尔”的游牧小集团。“尼莫尔”原是由三、五户以至十多户有血缘关系的保留部落外壳的游牧封建社会,其社会结构是以若干小家庭组成的生产互助单位,成员属同一氏族,没有剥削关系。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建立在封建依附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生产组织,一般由一户封建牧主和若干贫苦牧民共同组成。牧主与牧民占有牲畜的数量相差悬殊,牧场形式上是“尼莫尔”占有,实际上已产生了封建剥削。从事农业和半农半猎的鄂温克族居民早已进入封建社会。此时只有居住在额尔古纳左旗的极少数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飘泊不定,住着简陋的帐幕——“撮罗子”。因他们饲养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活。
  在漫长的旧社会里,鄂温克族人民深受苦难,处于日趋贫困衰亡的境地。在清代,统治者驱使他们去打仗,大多死于战场。日本侵略者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加上天花、伤寒、性病等蔓延,人口急剧下降。1931年辉河沿岸鄂温克族居民为3000多人,到1945年只剩存1000余人。1945年8月,鄂温克族获得新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帮助他们恢复和发展生产。1947年开始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牧区、农区(包括靠山区)进行民主改革;在尚保留原始社会残余的游猎区,则大力扶助他们发展生产,通过合作化使之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到1958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同年8月1日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还先后建立5个民族乡和一个民族索木(区)。培养出许多本族干部。自治旗成立以来,逐步改变了过去“逐水草而居”的状况,实行定居放牧,一批猎民、牧民新村相继出现在林区和草原。采取“以牧为主,结合畜牧业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使畜牧业迅速发展;兴修水利,开发缺水牧场2000多平方公里,基本上实现了割草、运草、提水、药浴、弹毛、制毡等方面的机械化。牲畜头数比1949年增长7倍多,牲畜和畜产品有20多种跨入出口物资行列。农业、编织、养鹿、捕鱼以及采集木耳、榛子、蘑菇等多种经营逐步发展起来。辉河两岸有200多里长的天然芦苇资源,每年都为国家提供大批优质造纸原料。鄂温克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较显著的改善。1945年前,他们几乎全是文盲,自治旗成立时仅有9所小学,现在小学教育已普及,并有了18所中学,还有不少青年迈进大学之门,一支本民族的知识分子队伍正在成长。在鄂温克地区基本上建成了医疗卫生防疫网,“克山病”已经得到控制,旧社会流行的瘟疫已绝迹。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事业更是蒸蒸日上。

【日常生活】
  饮食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
  鄂温克族传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