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备课参考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陈隆升
《宝玉挨打》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和第三十四回。所写的是《红楼梦》中的著名事件,也是《红楼梦》里的一个高潮。宝玉挨打事件惊动了贾府上下,与宝玉有关系的人物一一登场,充分体现了这一事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集中反映出小说中各种矛盾冲突,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写人本领。
一、积累·整合
1、补充注释
琪官:即蒋玉菡,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戏子,小名琪官,与宝玉交厚,曾私赠汗巾为念。程高续本后四十回写他家里还有两三个铺子,年纪大了,只在府里掌班,最后娶了袭人为妻。
流荡优伶,表赠私物:优伶,戏子。即于优伶中游荡,暗中赠送信物。
不肖的孽障:不肖,不贤;孽障,业障,佛教语,指身、口、意三方面障碍修行的不好行动,这里也有不贤的意思。不肖的孽障即不贤造孽之人,指宝玉。
越性:索性。
慷慨挥洒:指胸襟开阔,挥洒自如的样子。
2、结构主旨
《宝玉挨打》一文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先后相连的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第5节“怎么不了事的”):交代宝玉挨打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6节“宝玉急的跺脚”至第11节“且听下回分解”):详写宝玉挨打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2节“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至结尾):挨打后众人对宝玉的关心。
《宝玉挨打》表面上是写父亲教训儿子这样一件普通的小事。实质上是体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之间的思想与观念的冲突,贾政坚守正统思想,希望儿子能走传统的仕途经济之路,而贾宝玉却对这些不感兴趣,与之背道而驰,挨打之后毫不悔改,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
二、感受·鉴赏
1、鉴赏宝玉挨打的原因,宜从感受贾政生气的细部描写入手。
作者描写贾政四次生气并不是平面推进,而是递进式发展,一浪盖过一浪,最后推向高潮。初见时——“原本无气”,微澜起波;偏巧这时忠顺王府来索人,忠顺王府和贾府的关系并不那么妙,而且那王府堂官很不客气,使得贾政——“又惊又气”,得知宝玉确实与琪官有关系时,贾政气得——“目瞪口歪”,浪头逐渐涌起来了;这时又碰上贾环的告状,构陷之词,犹如火上加油,贾政的神色变成——“面如金纸”。怒火冲开脑门,矛盾激化了,高潮形成了。这样的高潮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发上去。作者同是写生气,却能根据程度不同而运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第一次生气用“三分气”,第二次生气是“又惊又气”,第三次生气是“目瞪口歪”,第四次生气是“面如金纸”,可见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我们只有通过细部描写推求出细部之间的这些脉络关联,才能真正鉴赏出小说的妙处。
2、品味贾政打宝玉时的动作描写及其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处用“咬着牙”“狠命盖”,第二处用“越发”“又狠又快”,第三处用“要绳索”“勒死”。三处动作描写用词的变化,体现动作之间是递进关系,说明贾政越打越狠,最后竟至要勒死宝玉。动作的层进,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使“宝玉挨打”这一事件逐步发展到高潮,进一步显出小说人物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3、细细品味宝玉“向老姆姆求救”这一细部描写。
课文5段写宝玉在挨打前要找人去报信,可偏偏遇到一个耳聋的老姆姆,这个老姆姆听不明白他的话,把“要紧”听成“跳井”,将“小厮”说成“小事”,急得宝玉直跺脚。这是高潮到来前的一个细部描写,这个细部写得形象生动有趣,同时又扣人心弦,它与高潮的形成有直接关联,倘若报信成功,贾母闻声赶到,电闪雷鸣也就顷刻风息浪平,贾政与宝玉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无法激化,高潮也就形成不了。作者在这里把它处理成偶然事件,有多少老姆姆都不碰上,却偏偏碰上个“耳朵聋”的老姆姆,可见挨打是躲不过了。从内在脉络看,这其实是为后面高潮的必然形成而张本。
4、鉴赏宝玉挨打之后两个细部描写的深意。
(1)第13段宝钗托着一丸药来看望宝玉这一个细部是对宝玉的心理作描写,本来被打得“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疼痛可想而知,但宝玉受了袭人的照料,看到宝钗的关心,便将疼痛丢到九霄云外。心里得到了莫大的慰藉。这种慰藉比什么药物都灵,它不仅可以医治肉体的创伤,更可以医治心灵的创伤。所以他认为能够得到她们的怜惜悲感,即使是一时死了,一生事业尽付东流,也不足惜。由此可见,宝玉挨打之后并没有把“挨打”放在心上,也就是说贾政的“狠打”只对宝玉造成一些皮外伤,并没有触及宝玉的内在性情与观念,他的“性”、他的“情”、他的“真”反而更猛烈地激发出来了。
(2)第15段黛玉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从两人对话可以看出,黛玉不忍心看见宝玉被打成这样而劝他改变以往的作为(其实这并不是黛玉的初衷,黛玉只是不想再次看到宝玉受痛苦的折磨),宝玉理解了黛玉的苦心,所以“长叹一声”。但接着说出的话很值得玩味,“你放心”表示宝玉理解了黛玉此刻复杂的内心,两人相互理解更加深化。“别说这样话”一转,表明宝玉对黛玉说的“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并不认同,他不愿意因为挨打而改变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这从后面一句话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出:“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可见他挨打之后并无悔意,在他心里依然只有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而没有世俗功利的考虑,他的独特的价值取向更加顽强了,铁定心要走一条叛逆之路。
三、思考·领悟
1、课文多次写到贾政流泪,这与他的“狠打”是否矛盾?
不矛盾,贾政的“狠打”是站在父亲的角度,狠狠地教训“不争气”的儿子,集中体现的是贾政的正统观念与宝玉的叛逆思想之间的冲突。而贾政的“流泪”则比较复杂,作者通过对贾政“流泪”的描写揭示出更深层次的人性,作者写贾政不搞那种简单化的善恶白黑处理,作者笔下的贾政并不是扁平的人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立体人物。在打宝玉的过程中,贾政是动了真情的,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有三处写他流泪,第一处是听到贾环的诬告之后,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这是为宝玉干出如此“蠢事”而悲愤流泪;第二处是要拿绳子勒死宝玉时王夫人哭诉求情,贾政听了之后,“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这是为骨肉之情而流泪。第三次是王夫人看见宝玉被打得全身“竟无一点好处”时忽又想起贾珠,并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这话正好被李纨(宫裁)听见,结果李纨也放声大哭。此时,“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贾政此时的流泪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失子的悲痛,也有对李纨的同情。
2、体会“写一事而表现众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艺术特点。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挨打体现了种种矛盾冲突,也惊动了上上下下众多人物。作者善于抓住焦点人物与焦点事件来写,把各种人物的反应和态度集中在一起,一一登台亮相,写得形象生动,形态不一,充分体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除了贾政、王夫人、贾母之外,还写出了贾环的阴险,凤姐的管家风范,袭人强忍悲伤悉心服侍的品性,钗、黛对宝玉不同形式的爱。
四、应用·拓展
我们鉴赏小说不宜从僵化的概念出发,应该从鲜活的小说细部出发,凭借语言文字深入咀嚼小说的细部描写,然后进一步推求细部与细部之间的关联,真切地把握小说人物情感的变化与性格的成长,这样,鲜活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小说的艺术魅力也会显露出来。例如鉴赏贾政这个人物,你不能从概念出发先入为主地认定贾政是封建主义的代表和封建卫道士,这样的鉴赏只能记住几个风干了的标签式的概念,无法对小说加以深入的鉴赏,你应该抓住贾政“生气的细部描写”推出生气的原因,然后抓住贾政“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