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研组

教研活动

学科建设 >>技术教研组 >>教研活动

[原创]如何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来源:张恩军|编辑日期:2009-11-03 09:18:03|点击数: |发布:47

如何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张恩军 鄞州中学
[内容摘要]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的素养和意识,而在应试环境的大背景下,她正是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力途径,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字]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在素质教育遭到应试教育“围攻”的大环境下,《通用技术》这门课程却像一个斗士一样,努力的保护着素质教育的阵地,这门课很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教师也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有体会。
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加深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通用技术涉及了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对教师的泛学科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教师的知识需要更新和提高,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转变的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进行。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于维系,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另一个需要认清的问题是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超过一般水平的智力是实现创造性潜力所必需的,但超过学生这个临界水平,智力同创造性的相关就几乎等于零。而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注意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如华裔科学家屡获诺贝尔奖、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环境,如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
其次、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发展的具体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层次(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
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
教师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注意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制作,也可以是科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2、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3、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