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艺术教研组 >>教学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高中音乐课程研究性学习初探

来源:贾红斌|编辑日期:2009-10-15 09:53:00|点击数: |发布:43

研究性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策略。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知识经济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性学习要求赋予素质教育崭新的,更深刻的涵义和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开展高中音乐研究性学习?如何有效的解决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是很值得我们音乐教育者研究的问题。
一、创设温馨研究空间,激发研究动机,提高音乐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里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学要特别强烈。”孩子总是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音乐同样如此。他们有喜爱音乐的天性,他们有探索音乐世界的愿望,而激发他们探索音乐愿望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能把握好音乐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保护好学生们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真正产生对音乐追求的兴趣,激发探索音乐的兴趣和干劲,使其身心融入音乐实践之中。通过自主的学习观察和体验来认识音乐的真理,感悟音乐的真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心智得以提高,技能得以发展,在愉悦的音乐学习天地中,体味音乐的快乐、成功与收获。那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激发好奇心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采用“启发式”,激发兴趣;设置疑问,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好奇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启发、置疑、音乐名人轶事的介绍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同学们最喜欢什么音乐?谁是你最崇拜的音乐家或歌星?你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延伸,学生们往往会提出课本上没有的、更多更广的音乐话题。从欣赏刘欢的《好汉歌》到中国的名额;从谢津的《说唱脸谱》到传统京剧,鼓励学生从流行歌曲“美”的感受中发现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适时适量的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为载体,培养学生探究事务的兴趣,使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了解自己喜欢的明星入手,了解他们在乐坛的影响与成就。学生们自主研究“刘德华在乐坛的影响”,“梅兰芳在戏曲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影响”,学生感悟到梅兰芳的名气和影响,远比他喜欢的歌星更有名。从而探究流行音乐的优势与不足,使学生认识到流行音乐远不能和这些大师的作品想媲美。另外,学生利用课余实践研究“当今流行乐坛歌星的成就与贡献”,“王洛宾在音乐史上的影响”“西方流行音乐概论”“动漫与游戏音乐”等做对比性研究。学生感到现在许多流行音乐正在吸收传统音乐的精华才变得优秀,越是民族的越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什么音乐,只要是好的都会成为经典。学生们认为流行的也好,经典的也好,传统的也好,民族的也好,只要能激发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有生命力的就是好的音乐。在研究中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音乐,课堂上涌动着探索与研究,动力与兴趣,快乐与激情,使学生乐于走进音乐的殿堂,领路到了真正的音乐,使音乐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旋律。
第二、利用网络研究环境,激发研究兴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既然网络与视听技术的发展,使音乐欣赏变得空前开放,我们已没有理由再让高中音乐欣赏课作茧自缚。再教学中可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师,把音乐欣赏带进网络世界;把电脑和组合音响接驳,充分利用校局域网、因特网的优势,引导学生把教材某些章节、内容的学习拓展开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对音乐审美小课题进行研究。学生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在因特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听音乐作品;在局域网上共享资源,开辟论坛,唇枪舌战、刀光剑影;有甚者建立网站,直接再因特网上和外界合作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音乐欣赏与文学,史地、哲学、美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将音乐欣赏与研究性学习、“网上冲浪”有机地巧妙结合,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世界带给教师。例如在《走进京剧》一课中,教师制作了戏曲素材库的课件。学生在老师提供的丰富资料中寻找京剧的起源与发展,京剧的行当,京剧的服饰,京剧的脸谱等文字材料,和京剧名段,京剧唱腔,板式及乐器等声像材料。学生通过查找了京剧的常识,通过聆听感受京剧的韵味。同时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性问题:“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异同”:,探讨“京剧为何经久不衰”,“京剧为何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探索延用京剧唱腔特点的现代歌曲”等体会音乐古为今用的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针对问题通过上网,查找教师素材库,网上论坛,与教师、学生探讨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课下自主研究,通过计算机进一步查询相关知识,下载资料。学生们了解了许多京剧名家情况的资料,京剧的名段及演唱,京剧的表演程式,了解了“京剧为什么深受人们喜爱”,传统京剧伴奏、演唱、服饰、表演的特点,现代京剧伴奏、演唱、表演的不同、学生们从不同侧面加强了知识的了解。每个学生都非常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网络交流论坛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成果,供师生相互学习,互相促进。通过音乐与网络的融合,让学生置身于网络音乐世界之中,积极的思、探、找、说、表,更好的发展学生。把“音乐课堂交与学生”,“把美丽世界带给学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唤起探索音乐真谛的热情。
二、 创设音乐创作空间,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作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孩子的天赋,而教育是创造力发展的一大沃土,引导学生置身创作沃土,是学生迸发创作之花,他们的思维将大为不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让学生接触不同的音乐实践,丰富学生的表象,让学生在感悟中创作。心动、多思,让学生深入研究勇于创新。另外根据学生对流行音乐兴趣浓厚的特点,让学生创作校园原创音乐。我们把学生创作的歌曲,由老师在课下利用Cakewalk软件进行加工、整理、修改,并配以适当的和声效果,老师每一学期末,将各组集体创作完成的歌曲作品,刻录成光盘发与学生,留作纪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如我校同学的原创作品《独行僧》《长大》多次在全国各地原创比赛中取得荣誉,现已成为一名专业的原创歌手。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其在实践和探索中产生创作的兴趣。让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些音符,即枯燥的乐理,更重要的是一种内心情感的释放,以及自我表现的创作活动。让每一节音乐课都成为学生释放心灵、畅想思维、灵感迸发的空间。
三、营建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适时进行角色转换
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呼唤综合型教师。研究性学习对于师生双方来讲,无疑都是一个“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自己的角色转换。做学生的“指导员”,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有时也成为一名纯粹的“学习者”——与学生一起欣赏音乐,一起收集资料,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起倾听其他同学的困惑…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下,学生也从原来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在一次题为“中学生话歌剧”的音乐欣赏拓展课中,高二年级的一位同学代表其研究小组,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自己收集、整理的有关《卡门》歌剧的长达二、三万字的资料、图片,另我和全班同学目瞪口呆,也让我们大开眼戒。
素质教育着力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其实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而不教”,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辨析,自己去历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这种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发展。而研究性学习通常就是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思考,从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自主发展。
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教师应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道去研究问题,教会学生提高自己查阅资料的能力,做学生的支持者、帮助者、激励着,真正发挥学生“动”的主体作用。在学习新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分工,各组分工到人,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共同探讨研究一个问题。教会学生如何上网快速查找资料,为学生推荐图书资料,帮助学生提高查找能力。并帮助学生请教专家教师进行问题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做好信息的记录,整理工作,对自己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将有用的信息以演示文稿、幻灯片、课件的形式在课上展现。每一个文稿都包含着学生的辛勤、苦涩和汗水。学生们在反复的自主活动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积累经验,各方面能力得以施展,学生的搜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