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艺术教研组 >>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来源:王陈香|编辑日期:2009-10-19 16:25:28|点击数: |发布:43

高中美术课堂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经过有效的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健全人格、发展个性,促使其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传统认为的艺术技法的教育,而且是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作为人文教育之中的艺术教育,注定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这就要让所有的学生学习更好、但有区别的美术,又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去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美术的学习过程。
目前我国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学生一些自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一个自由想像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己去找答案的问题。事实上,学生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
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却十分尴尬。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兴趣浓厚的学生,那是没法说,但对于不爱好者来说,强迫他学习自然达不到效果,培养其学习兴趣成了教学的关键。美术教育和其它学科不同,它张扬的是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教育应该是最不强调一律性的教育,美术课程是最不追求标准答案的课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用“专心”二字能进行评价的。而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有情感体验,是否有思维、创新。因此,学习美术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只有参与,才有实践,才有体验,才有收获。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适时的评价机制,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置教学情景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1.用音乐形象激发想象
音乐与绘画被称之为姊妹艺术,它们同出一源,都是表达人类心灵的产物。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和抒情性,因而使人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一些歌曲旋律,让学生在音乐形象的感受中,塑造美术形象。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时,为了避免陷入枯燥的理论阐述与抽象的概念教学,我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欣赏和分析。首先,我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画取一个什么画名,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大部分同学都取名为《老农》,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因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期待。这时,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我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画中的父亲并不是指画家的父亲,他是天下劳动人民的代表,具有典型的形象。通过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用文学作品激发想象
绘画与文字,同根孪生。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都能给学生一定的审美想象,让文学语言表现的形象呈现于读者想象的空间中,让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在头脑中产生,达到再造想象的目的。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时候,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悟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去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又如文学作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文中,就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各具特征的九种自然景物,从上而下、由远及近,勾勒出三组颇具美学韵味的画面,艺术的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立体美。学生由此展天联想,想象当时作者的心境、生活的环境及历史背景。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艺术创造。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令人想起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者所表现的那种情、景交融于其中的澄澈、明净的意境,却是极其相象,只不过一个是用文字抒发,另一个是用形象表现而已。马远画中只画一叶扁舟,几道水纹,一老翁独坐船头,专心致志地钓鱼。画面大片空白的以虚代实手法,产生了“象在画中,意在象外”的效果,而它那意象的空间,又远不是小小的画幅所能容纳得下的,它在想象中可以被延伸得无限辽阔和无限深远。
 二、方法多变,让学生变幻角色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低年级时,表现欲望非常强烈,但到了高年级,表现欲望至少减半。他们不愿意在众多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因此,我常常采用游戏、比赛、表演、编故事,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自己动手与同学帮忙相结合,让多变的学习方式,来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现代服饰艺术》一课时,我就准备各种不同颜色和质感的布料、钳子、饰品等材料,让学生现场设计服装并表演,同时分组进行比赛。在上雕塑课的时候,我给每位学生发一块泥巴,让他们展开想象,制造出各种形象。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了他们课堂的动手能力,把学习的方式灵活起来,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就浓厚了。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环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深刻体会到美术中的学以致用无处不在。
学习环境只是教师设计,学生不一定会赞同。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有更多的尝试实践机会,达到眼、耳、手、脑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在《中国民间美术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一课中,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叫他们分组去收集中国民间美术的资料。上课的时候学生纷纷展示自己收集的作品,有的同学还现场表演剪纸,有的同学讲民间故事,有的唱昆曲等……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主动、积极、灵巧、自信、团结、合作。在这一堂课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我认为,这就是新课程提出的积极、民主、主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四、抓住时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价值观取向。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熏陶。但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受了熏陶便提高了的,而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评价,只有通过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适宜的时机,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的评价中,如: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在评价中,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认真倾听,学会了常识别人的优点,与同学拉近了感情,对于别人的缺点,应教给学生表达的方式,用中恳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同学容易接受。
五、引用大量图片、实物、影视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它的特点是直观的和形象的,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乐趣,由于教材中的图片资料有限,我就大量引用课外图片和影视资料,增加学生的新鲜感。电影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能理解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通过电影他们能够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从而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时,我就播放影片《洪说》片段,看过电影后,学生对绘画风格、题材内容、时代背景有深刻的体会,不但能理解,还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同时影片可以用来导题。
此外,我还经常利用自己的美术作品作为上课资料,有时还把原画拿到教室给学生看,这能直接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