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之前的高中美术课程主要以欣赏为主,现在课程内容被拓展,实践操作活动增加了,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高中美术教学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要有效地实施高中美术新课程,就必须对高中美术教学的特点与常用方法有正确的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论中,“美术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美术教学内容,它规定“教什么”。但在新的教学论中,美术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体验课程”。教师和学生不再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作为美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美术课程的创导者和主体。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美术课程的开发,使美术教学与美术课程互相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的融为一体。
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参与艺术地批评。那么,教师该如何做?是完全开放式教学,任凭学生自由。在听了一些教师上课以后,教师一味地迎合新课改把新课改的理念给曲解?你(新课改)不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制造所谓的师生互动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我做秀给“你们”看。结果呢?在热闹过后,学生在“体验”中学到什么知识。就连一起听课的老师也不知道这堂课交给学生什么。难道这样就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升了他们的素养?这些问题是否值得我们思索。
美国沃而夫、吉伊根在《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一书中总结了指导学生艺术批评时应遵循的几条原则,这对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也是可以借鉴的:
一、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我们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理解某一件艺术作品,而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领悟是不能教会的,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例如《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这一课,教材介绍了四种鉴赏方式,其中感悟式鉴赏说到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学生自己自由批评画面,只是浅表的有山、有水、有小蝌蚪,至于精神层面上对这种意境的感悟不是那么清晰。这个时候教师要引领学生进一步赏析作品,齐白石的生平介绍及其代表作品的欣赏,一步步引导学生来感悟《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面,学生恍然大悟。在引导中教师可以层层深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也让学生有画面以外的想象空间。
二、从学生对一件艺术作品独特的感受开始。学生应该自由地与作品交流,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但是,需要指出的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要给予正确、合理的引领。并非畅所欲言后就没有结果。教师在某种情境下还要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提出正确的、科学的观点。在《新的实验》这一课,有位教师让学生评价(美国)罗伯特。史密森的《螺旋形长堤》学生有五种感受,当时教师就分别给了他们五种颜色的纸代表五种不同的意见(有赞扬、有批判更有觉得根本没有欣赏艺术的美感价值可言),到课堂结束时教师设置一个活动,就五种不同颜色的小纸在黑板上自由粘贴,全班学生参与了这个拼贴活动,最后教师自己说了像马、像羊没有给予学生自己合理地评价。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坦诚交流对作品的不同见解。当学生感到困惑不解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了思考。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有时候,他们会对作品的某一部分感到疑惑不解。不论这种情况发生与否,教师都应该特别注意学生各自反应的不同之处。正是这些不同之处表明了对一件作品的理解存在着多种选择性,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感悟。
四、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一些经过仔细挑选并且在题材、风格与作用等方面相似的作品,用来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通过比较,可以揭示作者的意图或目的差异。当然,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得到更好地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为学生提供面对有争论的作品的机会。当学生面对那些原有的认识及价值观提出挑战的作品时,其实他们已经在质疑自己原有的想法。例如欣赏达利的作品《内战的预言》,作者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西班牙的内战,画中人物的器官四分五裂,再组成触目惊心的梦中幻象,揭示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当学生一开始接触此作品时感觉恐怖,甚至有的学生感觉没有美感或感觉画家为什么要画成这样等等疑问,既而是对作品地争论。
六、为学生提供评价自己和其他人的反应机会。思考不会因为有了一个对艺术作品已经形成的认识而停止。它还应该包括对产生反应的依据及可信度的反思与验证。并非每一种反应都是正确的。当学生在思考其他人看法形成的依据时,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和养成批判式思维的习惯。学生需要有时间和机会重新审视他们最初作出的反应,就如上文提到的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后,没有给予学生自己的评价。
七、增加安全感。只有当学生能够自由坦率地表现各自的看法,并且敢于向其他观点提出质疑时,才算是进行批评与思考。如果学生因为回答问题出现错误处境尴尬时,或者课堂变成了众目睽睽的辩论会场时,那么批评思考无从谈起。我们的基本准则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综上所述,在美术课堂中,关键是教师要有正确、合理地引导,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创造、发展、想象的空间进而逐步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再而通过课堂中学生的质疑与畅所欲言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有效教学、快乐教学。
参考文献:1、[美]沃而夫、吉伊根:《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美术课程标准研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