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小学教育资源站|编辑日期:2010-10-28 09:29:44|点击数: |发布:45
《三国演义》,不朽的传世巨著,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它流传之广,影响之大,魅力之深,可谓无与伦比;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包涵“人生训、处世方、成功法、用人术、战略论”的“百科全书”。书中人物的命运、战例的成败及谋略的得失,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揭示出做人的真谛和处理的原则。
马谡失守街亭的启示
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派马谡率兵驻守街亭,以阻击魏军,并立下军令状,若街亭失守,立当斩首。马谡自恃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一到街亭,不在山下路口扎赛,却在山上屯兵。他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军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可结果被围攻而败,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评析】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根据这一哲学原理,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决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军事上,就要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敌我双方的力量以及指挥官的脾气等出发,从而制订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能克敌制胜。从实际出发的反面就是从主观出发。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马谡就是典型的教条主义者,只会生搬硬套孙子兵法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教条,而不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果酿成惨重失败、试法被斩的悲剧。
马谡的悲剧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反对照搬“本本”的主观主义。教师可在讲述“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或“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时引用该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