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经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这说明文化现象( )
A.无处不在 B.无时不有 C.具有多样性 D.具有复杂性
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B.旁听一次价格听证会
C.参加学校举办的艺术节活动 D.就学校周边环境问题向环保局提建议
3.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
A.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不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D.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4.有人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其错误在于( )
A.否认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否认了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5.前几年美国根据我国古代花木兰的故事改编动画片在我国掀起热播狂潮,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
B.充分开发我国的文化资源,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
C.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D.拒绝外来文化,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6.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能平等交往。这说明( )
A.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B.文化影响社会生活
C.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7.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
①世界观②人生观③价值观④发展观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这说明优秀文化能( )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我国唐代诗人贺知章写有著名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音难改”说明了( )
A.作者非常怀念他的家乡 B.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限的
10.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采取的措施是( )
A.中国和法国互办文化年
B.中央出台各项政策,整治小煤矿,保障安全生产
C.我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D.200年我国依法共关闭了1100多个淫秽色情网站
11.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能集中展示和表达民族文化的是( )
A.种类繁多的体育运动项目 B.庆祝民族节日
C.民族的文化遗产 D.民族的语言文字
12.下列景观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
①我国云南省的丽江古城 ②智利的复活节岛国家公园 ③长白山 ④白马寺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3.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的文化传播方式是( )
A.手机 B.电视广播 C.互联网 D.口语
14.“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说明( )
A.民族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世界文化的发展
B.世界文化的繁荣以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为基础
C.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D.有民族的文化,没有世界的文化
15.韩愈的《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体现了( )
A.思想运动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文化具有继承性 D.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16.不管是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华人,每到清明都会祭祖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吃年夜饭,这说明(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C.传统习俗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D.这是传统习俗的继承与发展
17.《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世界遗产文化旅游丛书》,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自然瑰宝。丛书包括《明清故宫》、《天坛》、《布达拉宫》、《孔庙?孔府?孔林》、《庐山》、《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莫高窟》等。上述材料说明( )
A.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B.世界文化是由不同国家的文化构成的
C.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起决定作用
D.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应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