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始形成。但政治课教学太过于强调新颖、追求前卫。笔者认为,政治课教学莫让“自主”变成了放任;莫让“评价”缺失了标准,莫让“人文”虚化了政治。
【关健词】政治课 迷失 自我
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新课程改革为思想政治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教师的教学理念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政治课已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教师说唱表演,而是给予学生以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独特感受得到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逐步开始形成……这些可喜的变化,弥足珍贵。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似乎又感觉到:我们的政治课教学由于太过于强调新颖,追求前卫,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许多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我以为,如政治课教学不能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这么恍恍惚惚地进行下去,那么,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就会迷失自我。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守住一颗平常心,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当前政治教学的现状,客观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教育经验,在探索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不失掉政治课教学的传统,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政治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不致误入歧途。
一.莫让“自主”变成了放任
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政治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要走进课堂,我们经常就会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找学习伙伴;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知识,自己去总结规律,自己去评价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似乎就可以退避三舍了。课堂上教师已经变得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他们在课堂上只能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意见,不时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拘谨”“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这一类鼓励性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嘛,新课堂上当然容不得教师的分析与讲解了,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嘛。于是乎,只要教师一进行分析讲解了,就会被扣上“越俎代庖”“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的帽子。
岂不知,这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其实,在我们的政治教学活动中,必须同时坚持教材观点的主体性、教师教的主体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只有坚持了这三个主体性,我们的政治教学活动才能产生一种平衡,才会使政治课堂充满气息,迸发智慧的火花,流淌人文的情怀。脱离了教材观点的主体性和教师教的主体性,学生学的主体性是无法真正地发挥的。
政治课堂教学应该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要把“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一种充满睿智的引导。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自我潜能的发现,都是需要教师真诚的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学生学习遇到困惑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揭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精神动力,诱发学生的生命活力,靠的就是一种引导。
但是,引导的同时又会造成一种束缚,所以“导”必须与“放”相融合,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二为一,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导”“放”有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会学主动地学,这无疑是我们的明智之举,更是我们的应尽之责,但凡事总得有个度,我们切不能无视教师的引导,而去追求那种冠以自主学习美名的喧嚣热闹、空洞无物的新课堂。自主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我认为,只有让“自主与引导齐飞,学生和教师共舞”,才会演绎出自主学习的精彩课堂!
二.莫让“评价”缺失了标准
最近,我听了一位教师上政治常识有关“西方的多党制”内容,课堂上有位学生评价“西
方的多党制”时说:“西方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瑞典、西班牙等,经济发展,政局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高;而我国,中国共产党党内腐败现象,如能实行多党轮流执政,也许可以根治腐败。”教师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之后,毫不犹豫地大加赞赏道“你的见解很有一番见地。”我听后感到很吃惊,这种有悖于正确价值取向的观点居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与赞扬。课后,我向这位教师提及这个问题,他却说:“这叫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我听后哑然了。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寻求答案的丰富多彩,然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又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他们面对学生的各种回答,往往任其自然,不置可否。
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激励性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而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用得最多的的评价语言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见解很独特”这一类赏识性的话语,教师有时连错误的思想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和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殊不知,一味地赏识也会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温柔杀手”。我认为,政治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勿忘教材的正确价值取向;在尊重教材的价值时,勿忘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观体验。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的,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的,就不厌其烦地进行点击;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的,就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这样,就会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政治素质形成的催化剂,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莫让“人文”虚化了政治
走进现今的政治课堂,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为了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强化“人
文素养”,教师在上课时,往往更多地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对人文内容的理解上,课堂气氛较以往也变得喧嚣热闹了许多。他们因此而自鸣得意,以为这是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了学生以浓厚的人文关怀,认为这是新课程、新理念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其实,这种偏重人文性的开掘,轻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恰恰是把人文性给架空了,是一种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是虚化政治课教学的表现,这样的教学势必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失落。
高中思想政治课虽然强调把学生置于生活世界之中、文化之中、时代之中,真正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所以,我们在政治课堂上要恪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让学生在接受基本观点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发展。
有诗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守住自我,彰显个性,大放异彩!千万别被那些纷繁的理念晃花了眼睛,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