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思想政治》教材对纸币下的定义是:“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纸币只是价值的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对这种观点,笔者认为我们值得探讨和商榷。
1、从纸币的产生来看,它是价值的符号
纸币是货币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货币制度发展到金、银本位制或金银复本位制时,货币开始以铸币形式出现,并执行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在流通过程中由于磨损,铸币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而人们只关心它能否按铸币的名义含量买回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并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就意味着可以用某种东西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作为金属货币符号的纸币。
可见,从纸币的产生来看,它确实只代表金属货币,可以与相对应的金属货币兑换,在流通过程中,纸币只代替相应的足值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从这一意义上说,相对于金属货币,纸币是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
2、在纸币本位制下,纸币本身就是货币,而不是价值符号
目前,大多数国家已先后放弃了金、银本位制,实行信用货币制度即纸币本位制,它是国家发行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制度,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银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纸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由于纸币不与金银挂钩,纸币的供应量不受贵金属量的约束,在客观上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和国家法律的规定,必须保持货币的流通数量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可见,在纸币本位制下国家发行的纸币,它本身的发行与流通就和金属货币没有关系,它也不可能是价值的符号。因此,在纸币本位制下的纸币本身就是一国的货币,而非价值符号。
3、纸币作为货币也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要看纸币有没有价值,要看它是不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首先,它必须是劳动产品,无疑纸币在生产过程中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不过这种劳动量比较小。其次,它必须用于交换,在纸币本位制下的商品流通中,纸币作为一种流通手段起着交换媒介的作用。所以纸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本身也具有价值。
纸币在充当交换媒介的过程中,纸币所具有的价值量相对较小相对于其他商品其价值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商品交换不符合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的原则,体现的是一种不等价交换。而这种不等价交换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纸币作用流通手段以国家的强制力为保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材的编写和基础理论知识应该与时俱进,教材中“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的观点,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我国当前的纸币本位制下,我们应该为纸币正名,赋予纸币作为货币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