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研组

教学论文

学科建设 >>政治教研组 >>教学论文

反思课堂教学若干关系,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度

来源:黄静敏|编辑日期:2009-10-26 10:19:42|点击数: |发布:41

普通高中新课程已于2004年秋季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省区开始实验,并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借鉴新课程实验区的经验,反思以往的教学实践,以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度,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课堂教学形式与“三维”目标要求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努力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得到全面发展。而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能否采用教学形式,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传递,直接关系到三维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在观摩课、公开课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往往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但是,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了,就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吗?实践证明,未必。“剥洋葱”和“吹气球” 的教学形式在当今课堂教学中仍广泛存在,以致只有教学形式上的变化而未有三维目标的达成。
我们发现,实际教学效果和主观期望往往并不一致,学生得到的可能仅为头脑中的快乐体验而非实际成果。因为我们若将一些教师的教学形式一层一层剥去,始终不会出现有价值的“内核”,换句话说,教学成了各种形式的轮番表演,不能有效凸现内容。对于这类课堂教学形式,有人把它形象地比作“剥洋葱”,根本无法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时将“剥洋葱”改为“剥竹笋”,是检验教师基本功的标准之一。还有另一种情形,在许多常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只采用讲授形式传授知识和解题技能,学生得到的是暂时性的知识扩充和解题技能,考试过后,学生“掌握”的大部分知识和技能又还给了教师,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有人将此法比作“吹气球”,即学生是“气球”,教师是吹气者,教师吹到一定程度后,放手让学生去参加各类考试,无论学生考试结果怎么样,只要考完后,“气球”中的“气”也就泄漏一空,学生头脑中空空如也,“知识”还给了老师。这种做法,同样无法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否将一次性“吹气球”变为学生自主的多次的“充电”,也是检验教师基本功的标准之一。
其实问题的要害并不在于课堂教学形式是否多样或单一,而在于课堂教学所采用的形式能否有效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如果将三维目标比作“意”,将教师的教学形式比作“形”,那么教学能否达到“得意忘形”境界应该成为检验教师有否把握教学规律、体现新课程标准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中的“形”可理解为教师组织、利用教学资源所采取的各种教学形式,如讲授教学、网络教学、模拟教学等等。“意”可理解为以课堂教学形式为平台,让学生得到对自己的发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即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的定位在“意”而不是“形”,是“形”为“意”所用而非以“形”代“意”,其理想的结果应该是“得意忘形”,而绝不是“得形忘意”。
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依次站上如下三个台阶:首先,摆脱有关知识所承载的客观刺激物,取而代之的是这些刺激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其次,用语言文字将知识表述出来,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摆脱具体形象的束缚;最后,把用语言表述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结合起来,有机地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变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二、课堂教学氛围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之间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课程标准,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形成以下共识非常必要:允许学生对人对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也鼓励学生在不违反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价值判断体系;鼓励不是无原则地放纵,须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而要做到这两点,离不开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同时,能否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在教学实践中,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通常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然而,课堂教学氛围非得活泼吗?学生在常规课堂上安静、认真地听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氛围就不可取吗?其实,对教育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氛围“活泼”与否并不是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的标准,关键在于能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东西。
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氛围不同于课堂教学形式,它调整的是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教师采用宽容还是抑制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宽容或抑制的程度,这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师采用绝对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确实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能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内在的需求无拘无束地发挥想象、发展思维,但杜绝放纵或对学生的过度活跃予以适当的抑制,有时也很必要,但如果除了严厉的批评,制约学生表达的自由度,剩下的只是把学生的思维导入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路径,只让学生按照外在的预设需要来发展,这又能给学生带来什么真正有益的东西呢?从观摩课、公开课为了活跃而活跃的表演中,我们看到的是因教师宽容有余而抑制不足导致课堂氛围过分活跃,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对自身成长有益的东西并不多;而在常规课堂中,迫于高考指挥棒的压力,教师的抑制有余而宽容不足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显得沉闷,在压抑的心态下,学生从外界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同样也很少。
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要做到避虚就实, 既在宽容中加以引导, 引导学生向与社会相协调的正确方向发展;又在抑制中引入鼓励,实现学生潜能素质的整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好与坏不在于表面的活跃或沉闷,而在于是正确处理“实”与“虚”的关系。凡无法使学生自身得到发展,无法从自身以外的资源中获得有益于自身成长的东西,不管氛围是“活跃”还是“沉闷”的,那都是无效益的“虚”的;相反,凡能使学生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又能从外部资源中找到有益自己发展的东西为自己所用,不管氛围是“活跃”的还是“沉闷”的,都是有效益的“实”的。教师营造避“虚”就“实”的氛围,学生才能形成具有一定个性特点的而又与社会主流观点相一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之间的关系
采用合适的教学形式和营造贴切的教学氛围,离不开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贯彻,其中就有一个正确处理教法和学法矛盾的问题。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目标要顺利实现,光有教师这一方面的“教”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学”,在解决“教”的问题同时,必须解决“学”的问题。即从教的角度,选用的方法和从学的角度,选用的方法必须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途径、方式和手段。任何教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具体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但教必得法。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改变过去“你讲我听”的“单向传授”教学模式,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切实改进课堂教学形式,使政治课教学彻底摆脱“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皮讲到底”陈旧教法的羁绊。
除了优化教法以外,政治教师还必须注重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要求让学习者不仅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即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归纳、自主创新等能力。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产生厌学情绪,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如阅读课文的方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方法、讨论法、听课做笔记的方法、审题和解题技巧和方法、复习和记忆方法、研究性学习方法、向社会实践学习的方法,等等。通过适时的科学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自主探究、自学检测、积极参与、勇于提问、分层训练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轻松、愉快、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