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是什么味?可能有人会说:“说教味,灌输味,枯燥乏味”。这样的回答对于每一位政治教师来说,与其说是讽刺,更不如说是悲哀。当前,课程改革日益深入,政治教师必须用新理念、新知识、新视野去直面课改的新形势,激活教学,教活学生,努力让政治课变的有滋有味。
一、融入一点生活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确实,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政治课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鲜明特色,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学科本身就要求政治教学充满生活味。
1、“润物细无声”-------- 教学内容的生活味
照本宣科,缺乏生活味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觉得学习过程是机械死板的,感到政治课无非是上课划条条,考试背条条。鲜活的理论被教条化,政治课也就变的乏味无力了。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运用到教学中的话,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的状态中不知不觉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如在讲“按客观规律办事”时,正逢上浙江遭遇几十年未遇大旱,人们天天盼着下雨。我们宁波市有关部门及时利用气象信息,在当地水库上空成功实施了人工降雨。上课时及时引入这个生活中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信息,再引导学生分析人工降雨之所以能成功,就是承认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联,学生感到书本的理论不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学习的热情也就高涨了。
另外,引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如用“白天吃白片,不磕睡;晚上吃黑片,睡的香”来说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则显示了企业经营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2、“生活即教育”------教学情境的生活味。
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创设教学情景,通过设计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把生活化的情境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激起学习热情。
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一名中学生到商场买笔,在行使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时与营业员发生争吵(双方都存在一定问题),其他人员的出现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当然其中有曲折)。营业员、保安、营业部经理、中学生、记者、消协负责人这六个角色分别由六位学生担任。学生的表演虽然和专业演员的水平相差悬殊,但台上台下个个津津有味,表演结束,学生也自然理解了教学内容。
二、添加一点兴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贯穿于教学始终,不断激发、巩固和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课堂生命的活力所在。课堂上,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景、开展各类活动、引入现代教学手段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讲“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这一框内容时,我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智力游戏,发给学生一把曲别针,要求学生思考曲别针可以有多少种用途。学生们七嘴八舌,好不热闹,一时间也想出了不少用途。然后我说:“中国的一位以‘思维魔王’著称的怪才许国泰先生,他把曲别针的总体信息分解成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等10多个要素。再把这些要素,用根标线连接起来,形成一根信息标。然后,再把与曲别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要素相分析,连成信息标,最后形成信息反应场。通过两轴推出一系列曲别针在数学中的用途,如曲别针分别做成1、2、3、4、5、6、7、8、9、0,再做成+、-、×、÷的符号,用来进行四则运算,运算出的数量,就有1000万、1万万……在音乐上可创作曲谱。曲别针可做成英、俄、希腊等外文字母,用来进行拼读。曲别针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以用曲别针做指南针,串起来导电。曲别针由铁元素构成,铁与铜化合是青铜,铁与不同比例几十种金属元素分别化合,生成的化合物则是成千上万种……实际上,曲别针的用途,几乎近于无穷!”听了这样一番解释后,同学们纷纷感叹科学的思维方法实在是太神奇,太有用了。这样,在兴致盎然中教学目标也同时达到的。
三、点缀一点艺术味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应是享受,是欢愉,是精神的升华。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递着知识和感情的信息,要让学生从心底呼唤出“美的意境与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欣赏、想像和再创造的无穷乐趣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点缀一点艺术味,把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学生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欣赏美、感悟美,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在讲“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时,在悠扬的《渔舟唱晚》音乐声中,屏幕上依此展示不同季节荷花的景色,并配上古诗里的相关描绘:南宋诗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写的是初夏的荷。同样是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述的是盛夏时荷的风貌。而范成大“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行到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描绘的是秋风初起时荷花的娇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雪飞,留的枯荷听雨声”道出的却是晚秋时节荷的零落枯败景象。学生沉醉在诗情画意同时,也领略着哲学的无穷韵味。
四、注入一点科学味
崇尚科学,探寻真理,是每一代人孜孜不倦地追求。政治学科是一门科学,它介绍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知识,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政治学科还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它不同与中学阶段其他如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学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等特征。同时,政治理论具有理论性的抽象性,人们总是很难认清它的本来面貌,常常对政治学科容易产生“伪科学论”和“无用论”,并把政治理论看成是假、大、空的学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凸显政治课的科学性。
政治课的科学味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准确无误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科学逻辑地传道、授业,令人信服地答疑解惑。在教学时,教师要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要以其规范性、科学性为前提,从而准确传达教学信息。在引用教学事例时,亦要注重材料的真实可靠,数据的权威准确。其次,科学味也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具体包括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执著敬业的献身精神。在这方面,教师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及时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科技领域里的新动态、新发现,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努力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五、充实一点人文味
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它是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现代教育过分注重教人“如何为人”,而偏废了“为何而生”的教育,使学生缺少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所以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过多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机械地训练,忽视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过早地出现了情感的荒漠。“经师易做,人师难当”,要培养出具有人文素质的学生,在日常的政治课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就显的至关重要。如在讲“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