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是高中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但由于其没有分数那么“夺目”,所以是相对“隐形”的。然而,它对学生的影响却是终身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真正发挥高中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本文旨在从教学的定位、目标及内容三方面探索在政治课上如何贯彻德育目标、进行德育导向,从而让学生真正接受道德教育。这也给当前德育实效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德育 实效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党和政府、学校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们德育的实效性也亟待提高。那么,政治课堂,这个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怎样提高德育实效呢?
1、定位要准
德育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不同于一般的教学任务。不少学校不重视政治课,老师们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把德育变成智育,用教语文的方法来教政治,把政治课变成知识课甚至是语文课,光讲大道理,这显然不能取得较强实效。因为,除了知不知,会不会,德育更主要是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比如,做人要诚实,这个道理学生都知道,更重要的是“诚实”的道理学生信不信,所以要想方设法在学生的内心上、信念上、价值观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在“信”字上下工夫。
因此,在讲述高一经济常识上册第三课“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这一框题时,就可以进行必要的“诚信”教育。给出非常典型的事例告诉学生如果一个企业经营者或企业不讲诚信,进行不正当竞争,表面看起来沾了一些“小便宜”,但实际上是舍本求末。因为,对自身企业形象和信誉的破坏其实是自断财路,没有人认可你的商品,你的产品卖不出去怎么盈利?所以,真正有实力、有前景的企业都是诚实守信的。
当学生也认可了这个道理以后,话锋一转,就可以引导学生做人的道理了。启发他们思考:如果我们不讲诚信,大家还会认可我们吗?
事实上,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我们会非常的孤单,情绪也会非常的低落,这对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现代医学和心理学都日益认识到了养德与养生的密切联系。“巴西有位医生曾对犯有各种贪污受贿罪的580名官员与同样数目的廉洁官员进行比较,发现前者患病致死者占60%,后者仅占16%。因为有腐败行为者做贼心虚,经常处于惶恐不安之中,而过度地担心害怕,强烈而持久的烦恼,反复刺激大脑皮层,可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在精神和身体上会受到自体攻击,致使各种疾病的产生,甚至死亡”。(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第260-261页)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诚实守信,少私寡欲、不为物累等道德要求正是治疗这类心病的良药。所以,为了自己,我们也应该讲诚信!
如此一来,学生较容易从内心接受我们政治课的德育导向,从而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当然,光“信”还不够,还要“行”,要做得到。这就要求,教师率先做到知行合一,做德行的典范,言传身教,充分发挥美好心灵对受教育者的特殊感召力。从而,激发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正实现道德的内化与升华。
2、目标要多层次具体化
在社会主义国家,学生受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最高的道德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应该多层次具体化。
因为,事实上,实现让所有学生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崇高理想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首先被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并且,临床心理证明,不能尊重和保持自己的本性,脱离实际,盲目与他人攀比,追求过高的目标,凡事皆求完美。或者好用机心,猜疑虚假,往往容易产生焦虑、烦恼、无助、后悔等不良情绪甚至导致精神衰弱等症状;而对于社会角色的过度认同,往往也使人失去本真之性,产生各种身心障碍。因此,在道德教育中,不能只重共性,轻个性,造成个体的过度社会化。这必然要求道德规范的制定与教育者的施教过程都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
具体而言:一方面,道德规范的制定不应该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仁义道德与人的自然之性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仁义道德是需要依存自然之性的。如果道德不与人性自然结合起来,道德的合理性不免令人质疑。因此,只有合乎自然,不违反本性的道德才是合理的,人伦礼义应该顺应个体人性的正常发展,应该推进个体理想人生的实现,而不能以一种固定的标准去规范千差万别的个体。
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也应该“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张扬,而不是按一层不变、整齐划一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是必要的,束缚个性是错误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引导,应该犹如放风筝,让学生在空中顺风自由翱翔,但自己手中始终拽着一根线,从而不会让学生坠落或脱离正确的轨道。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多层次的道德目标。这个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要求,理想程度是个体只要努力就能达到的高度,需要具有可行性。这样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也适应了时代,又能有效防止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达到较好的德育实效。
3、内容要更贴近学生
德育的内容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德育内容的制定应该根据德育的对象。中学德育的第一课就是认识自己、学会做人,要想提高实效,首先必须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从“坐、立、行、走”等基本行为规范开始,教学生成为一个文明人,切不可过于成人化,过于抽象,脱离了学生实际年龄特点,要求要尽量小一点,明确一点,具体一点。
其次,要实现从理想型教育到实事求是型教育的转变,摒弃假﹑大﹑空,而尽量讲真话。在德育过程,我们不应该否认社会道德水平认识的高低,而应该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种思想文化激荡,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要教他们明辨是非,有道德选择能力,并且要把一些新观念加入德育范畴,尽量贴近学生。例如,现代人大多无法拒绝网络的诱惑,那么,如何在网络信息的海洋里筛选健康有用的信息,便是德育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课如果上好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重大的德育实效。又如,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有混张文凭,毕了业再说的思想,在讲“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这一原理时要让同学们明白,看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正视现实、尊重事实,而脱离实际,一味好高骛远是不正确的。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和认知水平,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现有的学习条件充实和完善自己,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通过课堂教学,同学们认识到了客观条件虽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使自己有一番作为。
第三,要注意知行合一,把德育落到实处。有一部分学生讲道理是一套一套的,落实到行动上就告吹了。德育如果不能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又何来实效呢?德育,应该是养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将书本知识在课堂上消化,而课外作业可以更多的采用社会实践的形式。让同学们勇敢地走出去,去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养成道德认知,践行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