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研组

教学论文

学科建设 >>政治教研组 >>教学论文

“留白”艺术让课堂走向深入

来源:曹鸿飞|编辑日期:2009-10-26 10:00:36|点击数: |发布:41

留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能让“留白”勾勒出课堂教学的色彩?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处于“愤”与“悱”的心理状态?如何处理“争议课堂”中的“留白”?如何寻找“错误教学”与“留白艺术”的结合点?如何在活动之间设置“空白”?笔者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着。
一、“留白”于重难点处
突破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症结和重难点实质,能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激发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是“善导者”。教学重难点的引导既可以导之以趣、导之以思、导之以情,也可以导之以理、导之以法。但无论哪种引导方式,都要作适当的“留白”,让学生自己来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突破《国家的宏观调控》一课中“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这一重难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漫画《一哄而下》,并导之以思:(1)漫画中的这些人为什么争先恐后地“一哄而下”?(2)“一哄而下”带来什么后果?这一结果事先知道吗?(3)看到前面有人溺水,后面的人想回去还行不行,为什么?环环相扣的设问,颇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是非常独特有效地预设,但在不同的课堂却有不同的生成。究其原由,教师是否注重适当“留白”非常关键。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会压缩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时间,过早过急将抛出的问题帮学生解决。其实,对问题的层层剖析,应做到“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愤”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寻求答案而又对其中部分环节不甚理解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恰当的“留白”,即给予学生合理的思考空间和反应时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处于“愤”与“悱”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留白”于争议之时
真正有活力的课堂不应该是一面毫无波澜的湖水,平静但也失去了生气。而应该是能在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甚至出现“争议课堂”。“争议”通常是“于无疑处求疑”开始,因为“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议”的思想基础。
曾记得,因为学生对新旧事物区分的“疑”,我的一堂公开课《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变成了“争议课堂”。按照预设,我分别用流行感冒、马车与蒸汽车的比较和“科学算命”来说明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自我感觉讲解清晰,学生认真,课堂融洽,但随后我举了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新事物的课堂巩固环节打破了表面的“和谐”。学生对SARS病毒是否新事物出现了截然对立的观点,而且自发争论起来,整个教室沸腾了。有的同学还举一反三,提出电脑病毒是否新事物的疑问。当时,是否让学生争论下去我是有些迟疑的,其一,考虑教学进度;其二,预设中没有考虑电脑病毒,担心继续争议会出现一些我无法判断的事物。但是,既然有争议说明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是有“疑”的,弃“疑”不顾,再完整的教学环节也是有严重缺陷,而且如果真出现我把握不准的事物,为何不能将这一“空白”延伸到课外呢?因此,我先调控了一下课堂秩序,组织学生有序发言,将他们的疑问先抛给学生自身,并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提示他们紧扣新旧事物的区分标准来思考,也不急于替他们下结论,留以必要的空白。如此一来,学生基本上能自主、准确地做出了判断,也形成了动态中的生成。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争议,如果一味“留白”,甚至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则是放任自流,违背教与学的基本规律。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留白”,更谈不上什么“空白艺术”。因此,教师在课堂争议中应善于引导,巧于调控,运用合理的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下,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在各抒己见、发展语言的同时,使思维能力获得和谐、健康的成长。
三、“留白”于出错之后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一般来说,学生先前错误的感觉、印象、观念、习惯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正确把握,但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与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因此,教师要针对误区,留下空白,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对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有效“激活”其合理成分。
在学习《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时,教师通常都会设疑:纸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吗?这也是学生最易错的知识点。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觉来判断,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是具有的。我并不急于分析,而是先引导他们回顾“交换价值”与“价值尺度”的概念,然后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留白”之后,学生基本上能达成“纸币没有价值,所以它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共识。但是,我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肯定了学生错误中的“闪光点”:考虑问题侧重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且,告诉他们经济学界对此也有争议,尤其新课程教材中明确将纸币定义为“价值符号”,是否意味着纸币在职能上有改变呢?于是,我留了一个更深的“空白”。从而,极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拓展了学生思维。
其实,如何寻找“错误教学”与“留白艺术”的结合点,是我们教学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怎样使我们无意犯下的错误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又怎样使我们有意犯下的“错误”获得“有心栽花花似锦”的灿烂呢?“留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艺术。
四、“留白”于活动之间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他们提倡的是“活动教学模式”。因为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所以,教师在预设中应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针对《面对经济全球化》,我预设了“市场大搜索”这一课堂主题活动。课前要求学生围绕“用发现美的眼睛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市场的变化”这一主题,展开调研,确定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果汇报方案。我并不规定学生探究的视角,而且鼓励成果汇报方式的多元化与创造性。这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课堂上,通过设置“实力作证”、“齐心协力”环节,让学生用生动、直观的形式诠释与扩展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知识。第三环节“边锋对决”采用自由抢答的方式系统化整合了教材知识。此时,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主持人,将空间交还给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留白”于作业之中
评书家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程度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充分运用了空白艺术,吸引着你继续听下去。同样,我们也可以采用“悬念式作业”。例如,在讲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时,教师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的优点,得出市场调节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式的结论,随后“留白”:市场调节是万能的吗?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同时,作业还是联结课内外的纽带。采用“延伸式作业”,通过布置课外小论文、课外实践来拓展课堂的深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扩展。例如,在学习《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之后,我倡导学生以“互联网是天使还是魔鬼?”为题进行论文写作;因课外实践能将学生从课堂上激起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故,我鼓励学生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后,开展“这月我当家”课后实践活动,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当家理财,安排投资,计划消费,从而将学生的视线拉出课本,探索生活知识,也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
“下课只是一节课的结束,最忌的是它真的结束了。”因此,我们要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