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资源

地理

史地教研组 >>史地资源 >>地理

地理命题设计:如何解读高考试题和试题命制?

来源:严丽娜|编辑日期:2011-04-29 08:23:30|点击数: |发布:148

要把握好解读高考试题的度,的确很难!怎样才算深入?怎样又是过分?这问题实在没法回答。某一高考试题是否体现了某种命题意图,只有命题人员自己才知道。或许他的确是想通过某一试题向高中教学发出点什么信息,或许他压根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命题人员向我们发出的信息或许被我们解读出了,或许又没有。
但我想,把握好一些原则,我们就可以多一些深入,少一些过分。
一、重内容,轻形式
今年的四川高考文综卷地理试题在最后一个大题(第39题)中意外的出现了三道小题,于是有老师就在琢磨了:明年的高考试题第39题是不是也会出现三道小题呢?有时我想:我们有必要这么累吗?第39题是两道小题还是三道小题有什么关系?难道我们平时第39题出两道小题让学生训练,高考一出三道小题学生就不会做了吗?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第39题出现了三道小题或许只是命题人如此设置三道小题才能凑够试题所需要的20分。
还记得2007年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当年两套全国文综卷把传统的36分的36题拆分成了两道大题,于是有老师预言:08年仍将出现两道地理单科大题。但这样的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
实际上,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怎么样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形式没有出现明显的大的变化,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在意。
二、重长远,轻短期
实际上,前面所举实例不仅仅是“重内容,轻形式”的反例,也是“重长远,轻短期”的反例。
“重长远,轻短期”还有一个明显的反例就是06年四川单独命制高考文综试题后,细心的老师们发现与往年的全国卷相比:四川卷地理试题中《选修一》部分所占的比重明显上升了。于是有老师就好心提醒了:一定要注意《选修一》的教学,看来四川单独命题还是很重视《选修一》的。但事实上07年四川文综卷地理试题中《选修一》的比重就明显下降,到了08、09两年四川高考地理试题中更是不见了《选修一》的踪影。
高考试题某一年或某两年的变化或许只是一种偶然(当然官方以正式文本的形式向特定的范围进行了通告的例外),我们对此可以留意,但不必过分在意。高考试题的时间变化规律不是从某一、两年可以看出来的,而是需要分析至少三、五年的高考试题才能总结出来的。
三、别过分追求试题背后的能力或理念
在所以的试题解读中,感觉这是个最玄的东西,特别是试题背后理念的问题。的确,有的试题是一眼就可以看出该试题体现了对某种能力的考查(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可以说是每一道地理试题都会涉及到的),或者是体现了某种新课改理念。有的,可能需要我们多用一点心思才能看得出来。可是当我们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了个十遍、二十遍都还看不出来的时候,就别勉强地试图去挖掘试题背后的某种能力或理念了——或许命题人员根据就没有想要体现这东西。我们与其花那么时间去追求这个,
还不如研究研究这试题与以前的同类高考题相比有没有创新、有没有什么命题技巧之类的东西在里面等。
(资料来源K12:
fisherma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