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请输入关键字|编辑日期:2010-07-12 13:27:29|点击数: |发布:45
地理教学的特点应用地图教学。地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而课本插图更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主要途径。新教材地理课本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书中有许多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漫画、地理照片和地理图表等。这许多图、画、表和照片,大部分插附在课文之中,小部分则附在课文之前或课本之后,总称为课本插图。它是组成地理课本的有机部分,也是地理课本从内容和形式上区别于其他课本的最明显的特征。这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所提出的要求,地理课本必须要有大量的地理插图,才能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所担负的任务。
课本插图,它既是地理教学的直观教具,又是地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它既要起“教具”的作用,又要起“教材”的作用。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1、利用课本插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各种地理事物是用各种地图体现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地图形象化。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要注意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查明其地理规律。
例如在《中国气候》一节的教学,本节主要的内容是总结中国的气候特征。我在教学中没有象以往的先总结出几个特征,然后进行分析。而是第一步指导学生读课本中的《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总结出我国冬夏气温特点,进而说明我国有多个不同的温度带,并指导读我国温度带图;第二步读《中国降水分布图》明确我国各地降水不同,从而形成了四个干湿地区,并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第三步让学生根据组成气候的两大要素分析我国气候类型并指导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注意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经过以上三步,学生能综合分析出我国气候的三大特征——气候复杂多样、气候季风性和大陆性显著。这样学生能从这些图中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并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得出结论,有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利用课本插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利用课本插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长江的内容时,我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让学生用彩色笔在课本的长江水系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再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插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借助地图,强化记忆。例如:学习《中国地形》的山脉一节有关山脉走向的教学,首先向学生讲清楚山脉走向的概念,再利用课本中的《中国山脉分布》图和《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找到一些主要的山脉,然后对照《中国山脉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标致说出它们的走向并进行归纳总结山脉走向的种类。通过这一读图的教学过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同时也加深了对我国地形分布的记忆,提高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地理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地理事象的过程,而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的广泛性,使我们不可能对每一地理事象都进行亲自实践,而地图恰好符合了我们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地图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象呈现出来,才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广大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象,才能逐渐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概念。否则在教学中靠文字叙述和口头讲解,只能形成一种机械的记忆,这种记忆既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巩固。所以说充分运用课本插图在地理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