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已不断的融入到地理教学实践中。生成并不否定预设,成功的预设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没有足够的“预设”作铺垫,教师就不会用高屋建瓴的眼光审视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学情也难以驾驭,更谈不上课堂的动态推进,生成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同时“生成”也是新课程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本文在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预设与生成的相关性,再根据目前地理课堂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究在成功地预设中灵活地应对生成的新问题,共同演绎新课程地理课堂的精彩。
关键词:预设;生成;新课程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预设”与“生成”已不断融入到地理教学实践中。“预设”就是预先设计,优势在于有很强的计划性,周密而严谨,缺点是不能根据学生和课堂的变化随机进行调整。“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课堂的动态生成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预设,地理课堂教学生成的起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有预设的一面,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只有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才能更好地驾驭新课程的地理课堂。
1、预设教案
预设一个高质量的地理教案,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教师的地理教育教学智慧。新时期的教案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师生共享地理教学愉悦的预设,是一种内在地包含教学生成和教学创造的预设。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普遍感到教材内容繁多,除正文内容外,还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地理图表和活动内容,在教材内容处理上深感困惑。如何正确处理分解教学内容,把地理知识和生活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地做好课前预设,灵活应对课堂生成的各种问题。
案例1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中,可以预设这样的情景导入:
[视频]播放《梦开始的地方》(能不能把碧绿还给大地,能不能把蔚蓝也还给海洋,能不能把透明还给天空,梦开始的地方一切还给自然……)。
[师述]“大自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会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人们所作的这一切,看看大自然的回答吧。”
[投影]一组生物灭绝和资源短缺的数字,然后通过“碗与地球”的漫画(碗越来越大,地球越来越小),引出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且由漫画“森—林—木—十的变迁”引出漫画“酸雨”、“你吃我也吃”“愚公移山”等一系列漫画,生动形象地通过漫画预设“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预设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新课程观也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在地理教学中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如在地理图表的教学中,对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未知”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描述?教师又该如何引导?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
案例2在《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中可以预设这样的片段:
“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宁波市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而有“天堂”之称的杭州和“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均纷纷落马。这些知识可以说都是学生在记忆中所早已储备的,意在激活学生的“已知”,而学生对“纷纷落马”的原因是“未知”的,所以这样的预设可为学生学习城市化过程中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作铺垫。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做好充分预设,预设的地理问题和情境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成功的预设可使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教师如果不拘泥于预设的地理教案,灵活地根据课堂实际改变预设程序,为课堂教学的生成提供足够的舞台,让地理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峰回路转,更趋完善。
二、生成,地理课堂教学预设的升华
现代课程论认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课堂实践活动过程中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教师有没有足够的教学应变能力,去灵活地解决,也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因素。
1、创设教学环境,生成动态资源
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
案例3在《人口与环境》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展开:
[师述]学生经常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们该叫你乐(le)还是乐(yue)老师呢?”其实都可以了,我喜欢快乐,所以更喜欢大家叫我le老师。不过在古代,这个字多念yue音,百家姓里,“乐”不是大姓,历史上乐氏属地在南阳郡,也就是河南南阳县,乐氏名望最高的当属战国时燕国的大将乐毅。至于我的老家究竟在哪里?我也问过父亲,他说我们家几十年前在三溪浦,后来搬到现在的家——五乡。
[承接]所以我们祖辈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辗转来到现在的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历程:
①从河南搬到浙江来定居。(祖先)②从东吴镇三溪浦搬到五乡镇定居。(父辈)③去加拿大旅游观光。(我的设想)
[师问]这些现象有没有区别?哪些是属于“人口迁移”。
(补充“人口迁移”概念)
[生答]①②。
[师问]为什么③不是呢?
[生答]时间限度不满足。”
由此学生通过教师的预设,除理解概念外,还生成了对这个定义三大要素的提炼,即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这样的导入,对学生来讲充满新鲜和趣味,在轻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不可预设的精彩。
2、引导感悟,捕捉动态生成资源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在每个学生身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地发现、捕捉、利用这些地理资源。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能迅速作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髓,并将之融入地理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新课程地理教师具有较强的资源识别力。同时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往往是地理课堂的智慧之源。
案例4“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属不属于人口迁移?
第一组观点:王艳虽然离开了自己原来的住所,但没有变更定居地,不属于人口迁移。
第二组观点:就如同我们从新疆来杭州读书,从内地到沿海,有了空间移动,再加上在杭州学习四年,居住四年,所以是人口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