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05年世界诺贝尔奖评选揭晓,获奖者美国人居多,中国依然榜上无名,甚至连候选人提名都没有,这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中国教育的议论。我校廖旭杲老师有幸去美国进修了两个多月,对美国的高中教育进行了考察。回国之后写了«我在美国观察高中教育»论文,文中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别,指出了美国教育很多先进之处,最后呼吁中国教育要改革。深化教育改革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改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中美两国在科学领域存在很大的差距,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缺少大胆创新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创造教育,所以中国教育改革一方面必须注重创造教育。
何谓创造教育?指的是培养专门从事创造性劳动并提供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重大创造成果的人的教育,简言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部长陈至立也说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
中国的教育虽然国家很早就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改革理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身在教育第一线的我,认为现实中的教学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式的衙门式的应试教育。正是这种教育体制压抑了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对问题列举一二并简要论述。
课堂教学主要还是“授人一鱼”的灌输法。一般情况下,一堂课以老师讲为主,内容多的时候,老师讲的时间占据了全部课堂时间。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经常对老师讲的只是温顺的“静听”着,对知识惟命是从,无怀疑之处。课堂上学生的脑袋也就成了装现成知识的容器。这种教育就像陶行知所批评的那样是一种强迫“鸡吃米”的教育,其根本失误在于没有认识到“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却不能强迫它喝水”这个道理。每个老师“教会”学生不难,但每个老师不一定都“会教”;相应学生“学会”知识也不难,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学”。我们的老师没有意识到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是没有很大帮助的,相反会严重束缚学生独立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应注重的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教会学生“点金术”,应“授之一渔”。如果学生长期被动的接受知识,那么也就潜在的扼杀了他们的个性思维,消磨了才智,更泯灭了创造性意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一旦一种传统的落后思维模式在幼小心灵当中定格,那么也就难以扭转。我国很多人的创新意识从小就被扼杀了,这和义务教育有关。义务教育和高中以上的教育在教师队伍上一定程度上是脱节的。义务教育阶段还缺乏大量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地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接受能力小孩是最强的,所以创新人才应从小培养,让他们在有创新氛围的环境下不断成长。
课堂教育主要还是“惟书惟上”的教育。在现实的课堂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是钦差大臣,教材就是圣旨,学生就是俯首听命的臣子。教师惟教材,教参至上,学生对老师所授知识和书本知识看成金科玉律。这种教育在“教师——教材——学生”三个环节上两头发生了问题。教材知识是死的,而我们很多教师没有正确对待教材知识。科学文化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不能用一种静止的观点看待它。所以教师不能毫无怀疑的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尤其是不能把还没有被考证的有争议问题作为定论的问题强加给学生。学生在老师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也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他们认为书本知识,老师讲的都是对的。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反思和批判的而是机械的记忆在大脑里。这就如吃别人咀嚼过的食物,永远不知道食物的美味,也就吸收不到营养。综观科学家,他们都有敢于对知识提出质疑的勇气,都有大胆创新的精神。所以老师应指导学生科学的对待知识,要批判的继承前人的知识,不能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正如孟子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觉得课堂上老师除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外,还应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答案不要求统一(但必须是科学的)。现教育界所提倡的发现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很好方法。
课堂教育主要还是一种“大一统”的教育。哲学道理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课堂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既然如此就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育本应尊重人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前人说“没有个性的教学是失败的教育”。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而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呢?事实上很多时候忽略了学生的差异。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对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学生是坏学生有一个定格的统一的标准。评判的标准相同,所以也就用统一的规范来要求学生的行为。如果某个学生表现的与众不同,那么就会被老师、同学、家长视为是“怪胎”或是不合格的学生。学校的考试单一化,试题都定有参考答案,学生如果没有按照书本上或老师所讲的答案答题,那么就会被打入“冷宫”。中国学校几乎是统一的教材,以前是统一的高考命题。 这种大一统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千篇一律的,这无疑压抑了学生个人独特的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所以中国在很多领域没有出现出类拔萃的世界级顶尖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应尊重差异,充分发挥个人的兴趣、特长,多点开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加大地方的办学权利,让地方自定教材,自定考试内容,每一个学校的办学都应具有自己的特色,高校招生不应完全以一次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升学标准,应全方位化,尤其是创造发明方面的。努力使中国教育真正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中国很大程度上还在应试教育阶段徘徊,没有真正转变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这还和国家、学校对教师单一化评价机制有很大关系。一般情况下,学校把学生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有些学校以一次成绩定音。所以许多教师为了功利而拼命的抓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大搞题海战术,集中培训。结果学生考试成绩一般较好,那自然这个老师会得到学校、社会很好的评价。我们深思这老师拥有的好评价一定程度上是以抑制学生创新意识作为代价的。很多人知道怎样做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方法,但想到学校的评价机制只能抓文化成绩是最重要的。很多刚大学毕业的老师本身教学观念很新,但看到学校的评价机制,新的教学理念是无法发挥的。即使教学比武所贯穿的教学理念,也只是一时的,一般没有长期的实施。如果不改变评价机制,那么即使有创新思维老师也会自觉的回到应试教育老路上去。我们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知道国家发展需要培养什么样人才。
历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人是华裔,这说明中国不是人的智商问题,而关键是教育体制问题。刚入学时中国学生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种好奇心的消失正是问题的所在。我只从以上四个方面浅显的分析了它的原因,当然原因还很多。
时代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更呼吁具有大胆创新意识的人才。中国也需要诺贝尔奖,因为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我们不能欺骗自己,应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挑战,敢于大胆的创新。美国著名未来学家E.阿西莫夫认为:“21世纪可能是创造的伟大时代……而人类则最终得以自由的做非他莫属的工作——创造”。我想中国在教育上只有实行创造教育,才会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进而促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张天宝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版
2、«创造教育和人才培养»王泓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3、«国民素质论»唐日新编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