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历史

史地教研组 >>教学论文 >>历史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来源:李启区|编辑日期:2009-10-12 18:42:53|点击数: |发布:40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为主要目标。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很好方法,这一教学模式能否取得成功,教师的指导方法是关键。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技巧,策略。下面就以“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为例来简单谈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一、选题的指导
选题即提出问题。该阶段主要是明确学生要研究什么样的内容,设计什么样的研究方案,达到什么样的预想效果。“万事开头难”,所以教师一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迈出正确的第一步。
第一,课题范围不能太大,只要找准一个点即可。比如,我们高一开设“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这样一个大课题,其中有两组确定的课题是“李鸿章研究”“孙中山的思想研究”。这样的课题很明显范围太大,李鸿章,孙中山的思想研究范围很广,对他们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研究凭借高中学生的学识水平也不可能出好的成果。如果我们把课题改为“李鸿章是怎样创办洋务企业的?”“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这样范围就小了,方向明确了,查找资料有的放矢,研究自然容易多了。
第二,选题要遵循自主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由于学生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不同,老师指导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该课题了解程度来自主选题。“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自主选题,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选题,必须遵从科学性原则,历史讲究的是真凭实据,用事实说话。同时选择的课题要有可操作性,要根据一定的条件,如图书资料,技术设备,实物资料,历史遗址等。本次学生共选了8个不同类型的课题,如:“李鸿章是卖国贼吗?”“汪精卫建立伪政权是‘曲线救国’?”等。
第三,课题要有现实意义。历史课题研究不仅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有它研究的现实意义。历史文化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所以课题最好能够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发挥“以史为戒”的功能。如“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与今天的改革开放”,“孙中山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等,这样的课题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二、过程研究的方法指导
过程研究即分析问题。研究过程是关键,它关系到预想目标能否实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而许多学生缺乏相关的科研知识和专业知识,再加上九年义务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势,所以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会出现无法打开思路,无从着手的现象。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很多,这里指导几种常见的方法。
文献研究式。是指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把所研究的成果以小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此方法要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搜索、整理、分析文献史料。搜集史料时尽量来源广泛,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相关历史文献,网络资源,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整理资料时不能不假思索的全盘吸收,尤其是网络资料,我们要通过筛选,考证,分析,去其粗取其精,去其伪存其真。如在查找“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方面的资料时,同学们找的资料非常丰富,超过了老师所掌握的范围,但有些资料是不真实的,甚至是毫无根据的,捏造的。对历史人物的研究要用真实的史实说话,所以对所找的这一大堆资料就要科学的处理。资料通过整理、分析之后,便可以以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成果。
调查研究式。是指对历史遗址、遗产等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第一手资料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表达成果的一种方法。“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通过实地考察的资料一般是比较可靠的,是有说服力的。学生考察时可把有关的历史遗物用相机拍下来,文字资料用笔记录下来,也可以采访当地的人们把可靠的传闻记录下来。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还要把实地考察的资料和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对照,考证,鉴别,然后再下笔写成调查报告。如其中一小组专门去镇海对裕谦当年抗击英军的地方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写了一份《裕谦镇海抗英事迹记》,很不错。这种方式使学生既有了切身的体验,也有了成功的喜悦。
辩论赛式。是指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学术问题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赛前老师要指导学生关于辩论赛的基本知识,包括立论准备,信息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辩词的撰写,语言的流畅性、逻辑性,攻防谋略,辩手的选拔,应变能力等。我们开设了这样一个关于李鸿章的辩论题:“有人说,他是刽子手,他是卖国贼,他是大奸臣,也有人说他是改革家,他是出色的外交家,他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你信吗?”一开始学生对这种竞争形式非常感兴趣,各组齐心协力查找资料,商讨每一个问题。辩论的时候正反方情绪激昂,各抒己见,争的面红耳赤,最后也不分高下。老师总结时对正反方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但也要指出不足,同时提醒学生要全面的、辨证的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课后同学议论纷纷,余意未尽。虽然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果,但这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论文或报告撰写的指导
撰写论文或报告即解决问题。论文或报告的撰写是对阶段性成果系统、综合、升华的过程,是学生研究成果、思想、个性的表现形式。通过论文或报告的撰写,学生可以系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可以让别人知道你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又有什么新观点等。
如何总结研究成果对高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在写作方面老师应给予正确的指导。论文或报告的撰写首先要立下一个明确,科学而新颖的观点;其次论证集中,论据有说服力。历史论文强调史论结合,用史实说话,不能空谈道理,也不能只罗列史实,缺乏理性的分析。如在写作“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论文时,部分学生把毛泽东做了哪一些事情全部罗列出来,没有进行整理、分析,那么这样的论文质量当然是不高的;第三、格式要规范。我们通过这么长时间的研究,当然希望最后的研究成果是规范的。
四、课后反思录的指导
反思录书写即升华课题。反思问题是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我们在尝试新的学习方法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会彻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只有对失败进行反思,吸取教训才会成功。学生论文完成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如指导学生写研究心得,研究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吸取经验教训,才会不断的进步。一年来,学生遵循了研究问题——反思问题——改正问题这样一个过程来研究课题,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我们已经整理好了“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优秀作品,准备推广。
总之,实践证明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很好方法,引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至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这一课程,以上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方法,还需教育理论界和一线教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张天宝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刘宏武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叶辛、姜瑛俐等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
该文发表在《考试报》2008年第449期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