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教研组

教学论文

学科建设 >>生化教研组 >>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教学中利用“自我提问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来源:李泽惠|编辑日期:2010-01-25 08:59:24|点击数: |发布:45

一、 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大体上有三种:1.功利性学习。把学习简单地看成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为了升学而学习。2.盲目性学习。对学习没有预期的目标,不想也不会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3.被迫性学习。学生个体不愿意学习,完全是在家庭和老师的压迫下进行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有利条件,设计自我提问单,培养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的能力,以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养成正确学习的习惯。
二、 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优势
1、 化学实验存在空白。高中化学课本中有许多实验只是用文字进行叙述,没有给出实验仪器、装置,也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及现象。比如钠与氧气的反应。
2、 化学实验存在缺陷。高中化学课本中有许多实验不完善,有的存在安全隐患,比如氢气的燃烧;有的污染严重,损害学生健康,不利于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如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制取;有的现象不明显,不利于观察,如乙烯的制取。这给了学生能力培养极大的空间。
三、 化学实验自我提问单的设计
1、 常规化学实验的自我提问单:
(1).这个实验发生什么反应?(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表示)
(2)这个实验需要哪些仪器、药品?实验装置如何连接?实验操作中该注意哪些问题?
(3)实验现象我清楚了吗?(用陈述句描述实验观察结果)
(4)这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反应吗?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 改进实验的自我提问单:
(1)实验仪器和药品是否可以使用替代品(增大或减小仪器规格、更换仪器种类;增大或减小药品用量、改变药品浓度或颗粒大小等、更换药品种类)?
(2)实验仪器和药品是否可以重新组合(改变连接或加入顺序)?
(3)实验操作步骤是可以重新组合或设计(增加或减少操作步骤,交换操作顺序或自己设计操作步骤)?
(4)能否改变观察顺序或观察方法?
(5)能否使化学反应加快或变慢?
(6)能否将化学反应现象放大或缩小?
3、 化学实验设计的自我提问单:
(1)化学实验的原理是什么(什么物质之间发生反应,反应物和产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特点,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转化率等)?
(2)根据化学实验的原理,思考下列问题:对于特定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应选用哪种仪器量取、混合、反应、加热、干燥、检验、收集、吸收、分离、缓冲?选择的这些仪器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所选择的仪器按什么顺序连接?
(3)为完成实验应设计什么样的操作顺序?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应观察什么现象,记录什么数据,数据处理的方法等?
四、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1、 培养学生反思的兴趣。
利用自我提问单可以使学生明确在化学实验前、中、后应该考虑哪些问题,问题分析的程序是怎样的,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学习的期望,并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期望,获得成就感。从而使得学生乐于反思,提高反思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经常利用自我提问单并与“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1]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我要反思”的观念。两个关于反思性教学的“问题链”,一是观念的问题链,二是操作的问题链。反思性教学的观念,存在于“我为什么要反思——我什么时候反思——我反思什么——我怎样做就算是反思了”这个问题链中。反思性教学的操作,存在于“我做了什么——我的做有效吗——我的做自身合理吗——我还能怎样做”这个问题链中。[2]这一理论只要把“教学”换成“学习”即可应用于学生。 
3、 培养学生反思的途径
(1)提前设防[3]
在学生进行实验前要求学生及时交上自我提问单,对新知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产生的各种错误教师在备课时应全面考虑、分析,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提前在教法设计中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在具体教学中组织实施,防患于未然,帮助学生及早识破“陷阱”,跳出误区。
(2)全程授权
授权(Empowerment)就是指导别人能够独立完成任务,而使之渐渐地不必依赖上级;授权就是要你自在地做事,也要你为结果负责;授权就是做事时有意义感、选择感、能力感、进步感。授权一直是20世纪末管理者努力追求的理想之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授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充分的授权。
① 清楚地了解任务、目的、目标和角色。
② 持续发展学生在实验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③ 学习人际与团队关系以及领导技巧。
④ 学生能够真正分享决策权和参与权。
⑤ 尊重学生不同看法、能力、文化背景的差异。
⑥ 老师给每位学生适当表现的机会。
⑦坚持不断创新的精神及掌握持续改善的机会。
(3)激励强化[4]
教师可适当运用激励手段,引进竞争机制,坚持正面教育,适时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学法和体会,让学生互相检查、评比,互相帮助、鼓励,共同进步。及时改正不良习惯,不断强化巩固,并让学生体会到良好习惯养成所带来的成功感、愉悦感,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更好地促进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2]刘庆昌 . 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 《课程教材教法》.2006(8)
[3][4]胡惠.学生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3)上30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