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龚衍|编辑日期:2009-12-20 17:42:48|点击数: |发布:58
冬 至 汤 果
下周二是冬至,各位不要忘记吃汤果哦——
——题记
俗话说:“冬至是小年。”以前,在农村,冬至应该算是个大节日。一般是冬至前几天,家里就已经浸下了糯米。一两天以后,趁什么时候有空,父母亲就去把汤果米粉轧来。冬至前一天晚上,母亲舀出其中的十几大碗水粉来,倒进米粉袋里,再用绳子扎好袋口,吊在厨房里的桌子档下——当然下面得盛一只脸盆,第二天早晨我们就可以吃上汤果了。我小时候最喜欢听那从吊着的米粉袋里滴下来的水滴的声音了:那滴在脸盆里的丁丁冬冬的响声,十分悦耳,十分好听,一点一滴似乎都是滴在那时幼小的我的心里。是啊,再过几天就是冬至了,又可以吃汤果了;冬至以后再过几十天就是过年了,又可以吃汤团了…… 确实,冬至那天早晨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做汤果、吃汤果,哪怕是家里穷得叮当响。因为冬至不仅仅是我们小孩所期盼的节日,也是死去长辈的“节日”。那天早晨母亲比平时要起得早,她起床后首先是从米粉袋里捞出那些半干的糯米粉,接着把它们搓成长长的均匀的一条条,然后再摘成两公分左右的一段段,最后把它们一齐倒进正在沸腾的滚水里。六七分钟以后汤果就滚了,这时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那汤果的屡屡香气。母亲揭开锅,在镬里放上好几调羹红糖。常常是放上红糖后的那几分钟里,母亲就在早已擦干净的饭桌上点起三支香,桌子的周围也摆好了凳椅。几分钟以后,她就把汤果一小碗一小碗的盛上,开始了那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冬至祭祀先人的仪式。在袅袅的香烟中,母亲常常祈祷列祖列宗保佑我们子孙能读好书,考进大学——那时考进大学是很稀罕的事,没有念过几年书的母亲多希望家里能出个大学生,跳出农门! 汤果镬里有时会放上几块糨板(又叫甜酒酿),那是几天前母亲亲手搭的。从甑里打出来时,糨板还有点热的呢。糨板总是在汤果滚了以后才可以放进去,免得烧成糊,滚得烂。汤果里有了它,自然更甜了,而且还有一股幽幽的米酒香。记得有一次,我专挑其中的糨板吃,满满的一大碗落肚后,肚子里全是米酒,顿时感到头昏沉沉的,脸也在发热,地面也似乎高了许多…… 当然,冬至汤果里常常还会加上些那时并不很受我们大家欢迎的番薯(那个年代,我们吃番薯已经是吃得怕了——一日三餐,餐餐或多或少都有番薯,谁会不怕呢),于是它就被叫做番薯汤果。番薯汤果的身材似乎比汤果矮了许多,所以我们一般不会告诉邻居那天早上我们吃的是番薯汤果。当初我们不知道母亲要在汤果里放些番薯的原因,只是想一定是家里的汤果米粉不够的吧;直到后来我哥哥和我都如母亲所愿考上了大学,有一次我问母亲为什么要在冬至汤果里放上些番薯呢,母亲笑眯眯的告诉我们兄弟俩:就取其中一个“番”字。是啊,“番”、“翻”同音,“翻身,过上好日子”,不就是那个年代我们长辈所期盼的吗?原来那小小一碗碗汤果里面包含着长辈们多少的牵挂和真挚的感情! 五年前,我的父母亲都过了世,可家里的这一习俗却被原封不动的给保留了下来。每年冬至这一天,妻子总是认真的做着汤果,也会在那袅袅的香烟中虔诚的祈祷家人平安,祈祷女儿能考出个好成绩……是啊,这平平安安里、这好成绩里不就蕴涵着我们这辈人的无限的期盼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可这岁岁年年、岁岁年年中,人们所包含的美好的感情是一致的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