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燕萍|编辑日期:2009-12-07 13:00:46|点击数: |发布:35
最近几年,学普通话的浪潮越来越高,真有如火如荼之感。再加上现在评职称又加了一条硬杠子:普通话必须过二乙或二甲,所以大家都在拼命地学说普通话,在路上见面,都把舌头卷起来打招呼。
记得我考上大学那年,一家人到北京去玩。人生地不熟的,少不了问点路,打听点事什么的。全家就数我的普通话还算凑合,无奈本人天生胆小,羞于开口。父亲只得咬咬牙,操起灵桥牌普通话去问路,每次都要费点周折。一次,我们要问一个“玉泉”路,不想父亲却问人家,“月球”怎么去?害得那位北京人皱起眉头,“什么什么?”我却在一边偷偷捂着嘴笑。
大学里学的是中文专业,也有汉语课。我们的班主任就是教汉语的,有一次,她叫我们读一下自己的名字,我刚好被抽到,就读了,三个字竟读错三个。我那时还分不清翘舌不翘舌,更分不清前鼻音后鼻音了,所以就读成一锅粥了。我记不清自己是怎么熬过那节课的,只是心里隐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一定要学好普通话。从此,我每天都捧着一本汉语拼音讲义,有空就拿出来读。后来,又找来报纸读新闻。慢慢地,觉得舌头灵活了许多,不再硬帮帮的,于是信心大增。大学毕业,虽然那时还没有要求考普通话,但我感觉自己读得好多了。
工作以后,经常看看新闻联播节目,于是,罗京、李瑞英他们就成了我的偶像。
一年夏天,我和另外两位老师一起参加了普通话培训。尽管只有短短的七天,却像剥了一层皮,现在想想都有些后怕。
教我们读的是一个年轻女孩,姓韩,非常漂亮,音色也很美,吐出的字仿佛金属敲打在磁碗边,清脆悦耳,后来才知道她是一个小学音乐教师。
每天八点准时到培训点,晚上四点放学,除了中午休息半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张嘴读着。尽管是炎炎夏日,但大家的朗读热情却丝毫未减。一天下来,嗓子发痒,喉咙都快冒烟了。没办法,只能咬牙坚持住。除了读,还得写,把说话材料先准备好,还要掐好时间,自言自语一番。
经过七天的苦战,人都憔悴了不少。值得庆幸的是,我终于通过了二甲。
窗外,阳光依然灼人,但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那个夏天的滋味就这样久久地留在了我的心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