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燕萍|编辑日期:2009-12-07 12:59:58|点击数: |发布:35
对“茶馆”这个概念其实很模糊,只记得老舍先生写过一篇话剧《茶馆》,那是老北京的大茶馆,里面的摆设通常是方桌、长凳、大茶壶、茶杯,伙计举起大茶壶为客人倒茶,道一声,您慢用,一群穿长衫或短衣的人就在哪儿悠闲地喝。而在过去本地却少有茶馆,似乎一下子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某一日,与先生一起走进茶馆。先是古乐盈耳,涤荡心胸。接着,眼前一亮,一群仿古打扮的女孩面带微笑,婷婷玉立,还有扮成店小二模样的伙计,特别滑稽,过去只在电视上见过,现在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差点以为自己回到了唐宋时代。
环顾四周,室内的装修也尽量仿古,小时候农村常见的木格子门窗、八仙桌在这儿可派上大用场了。顾客还真不少,一间间包厢坐满了人,一边品茶一边聊天,都很自在。
坐定后小二拿来“茶单”让你点茶,平时不太喝茶,看着上面一串串陌生的名字真不知道点什么好,最后胡乱点了杯“柠檬花茶”,看名字挺洋气的。丈夫则点了功夫茶,据说难得品尝的。
茶上来了,“柠檬花茶”原来是红茶,喝起来怪怪的,有点甜。倒是工夫茶一上来架势就不俗,一个红泥小炭炉,火烧得旺旺的,上面坐着一个泥制茶锅。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因为泡茶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功夫,所以叫功夫茶。茶开,倒入一个泥制陶壶,颠来倒去,几个回合后再冲入茶杯。茶杯很小,很精致,握在手里像个玩具。喝的时候得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品,方能品出个中滋味。
除了茶,还有丰富的茶点。据说鲁迅先生很喜欢喝茶,在二十年代的北京城同朋友一起喝茶时喜欢就一些点心,如干丝(豆腐干)之类的,边聊边喝,茶的滋味就变得愈加丰富了。
这里的茶点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盘子里,漂亮精致的糕点堆得高高的,一溜木桶里装满了鱼片、牛肉干,榛子、杏仁、蜜饯等等,还有各种各样鲜美的汤,各种时令水果,看得人眼花缭乱。吃着眼前的美食,茶倒成了陪衬的角色,只是象征性地抿一口,才使它不至于太受冷落,这样子不免有些滑稽。知堂老人曾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尘梦。”那一种闲适散淡的风骨恐怕我辈很难学到的了,或许它只能永远夹在薄脆的书页里,让人遥想。不过,两人边吃边聊,平日的烦躁、琐碎倒是很快烟消云散了,难得清净,心也逐渐变得明朗起来了。
茶的味道渐渐转淡,惟觉齿颊生香。走在城市的夜空,华灯闪烁,夜风习习,耳边依稀还萦绕着阵阵美妙的音乐。抬头望天,今晚的月色似乎也变得格外迷人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