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赵嫣萍|编辑日期:2009-12-01 15:52:22|点击数: |发布:35
温 暖 的 庙 宇
赵嫣萍
《论语》也就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没有冗长的论据,却警义绵绵。
每每读来,都像听一位邻家长者说话,意味深长却又不失温和。而且,娓娓道来,不厌其烦,流露着坦白的心地与自然的人性。
是坐在树阴下谈天说地的氛围。
身后划过一缕炊烟,远处有模糊的狗叫,隐约可闻的虫鸣,四周散发着淡淡的饭菜香。是的,儒学并不高邈,也不虚幻,在人们内心总能泛起入世的情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诲人不倦,读书做学问。
所有这些,孔子都予以了细致的教诲,其意殷殷,其情切切,流露于字里行间,全无时空的隔膜。正如南
儒学因此也被称为身边的哲学。
然而,正如许多流传后世的杰作都要被当代冷落一样,孔子当时怀揣梦想,克己复礼,周游列国,他希望自己的学说被赏识,被采用。然而,当时的统治者忙于争名夺利,无暇顾及,或许本身就无力顾及,只能避而远之。孔子怀揣着经天纬地的学问,只能“累累如丧家之犬”,几乎没有了立锥之地。
每每至此,不免让人心生酸楚,莫非越是具有恒久影响力的作品,在其产生的时代,越要受到如其正面力量一样强大的排斥?
精神力量对象化,是精神劳动者的最高渴望,也是对精神劳动者的最好回报。或许是源头的淤积,使得儒家学说具备了流传后世的强大冲力,2500多年来,在文化思想史上荡起了阵阵风暴,卷裹了各个阶层、各个阶段的思想阵地,成为主导地位。孔子无可置疑地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
大浪淘沙后,演化成了不可逾越的丰碑,成了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偶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国人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内心的情结演化成了一座座庙宇。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孔庙,是源头的纪念;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祀的地方;台湾孔庙,则是儒学进入的标志。而在江南第一古县城慈城,则作为历史文化的象征,聚集着民间的思绪,是深邃而又平凡的思想盘结于此的一种图腾,更是一种寄托。
从宋代起,一座充满暖意的庙宇已破空而起。
大约没有比建庙祭祀更高的礼仪了,这种超越时间、顶礼膜拜的追怀,是生者与逝者在此时此地的精神会晤。而思想的每一次交接,都能从先哲那里汲取丰厚的营养,给人安邦济世的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