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红元|编辑日期:2009-12-01 14:00:51|点击数: |发布:35
孔子故里行
王红元
走进曲阜,我的脚步变得轻缓,为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曾启迪先哲的思想与智慧。我怕自己的鲁莽,打扰了圣贤的清静。
而近2500年来,圣贤是很难再清静得了的。公元前479年夏历2月,孔子寝疾7日而卒,享年73岁。第二年,鲁哀公尊孔子为尼父,下令祭祀孔子,自此拉开了帝王尊孔祭孔的序幕。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清康熙帝、乾隆帝等12位君王曾亲临曲阜,拜祭于你的足下,这是有史可稽的,至于帝王派大臣前来致祭的更有196次之多。
这样于身后备受关注,恐怕是你始料未及的。一生布衣的孔子,从政的最高官职是做了一年鲁国的司寇。你穷其一生精力创立的儒家学说,在你活着的时候备受冷落,你个人也因此备受人格上的嘲笑和挖苦。我的耳边一直回响着一个农人满含嘲讽口吻的话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在农耕社会里,一个56岁的落魄文人,带着一群弟子,游走列国,推销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像一个汲汲于富贵名利的空谈主义者,在历史的风尘之中,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走过69岁才两手空空的回到故土鲁国,也难怪务实的农人会用嘲讽的口吻数落你,而这样的话语,你听到的还少吗?你又何尝没有过四处碰壁后的无奈与慨叹,其实,你比谁都清楚,你的政治理想不能被现世当政者采纳,一句“道之不行,可知矣”,谁听了都会心伤,而重重敲在我心坎上的那句“知其不可而为之”,让我读出了你这位古稀老人的坚韧与不屈。克己复礼,复周礼,复纲常,建设一个和谐一统社会,在战乱纷飞,每个诸侯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春秋时期,这样的声音多少显得另类,多少显得微不足道,就像淹没在诸侯以各种名义征讨挞伐的马蹄声中的蚊蚋的嘤嘤声。
过去的2500年间,每一个想有所建树的君王,都在借用孔子的力量,巩固已有的政权。汉代董仲舒把儒家学说推到了政治前台,统治阶级则把孔子推上高高的神位,充分挖掘孔子儒家思想稳固皇权、教化人心、治平天下的功能。通过祭祀孔子,用神化的宗教色彩来强化世俗政权的宗教般的神圣意味,完善在世俗群体中的权威形象,在意识上密切群体内部的秩序关系。曲阜规制宏伟的孔庙、孔府、孔林,历经近2500年的不断扩建增修,成为历代尊孔重儒的历史见证。而孔子也由一介布衣被先后封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歆享任何一个帝王都无法企及的荣耀与尊贵。而他的嫡裔长支,得了孔子的遗泽,成为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贵族;他的那些被后人称为先儒先贤的弟子也得以在孔庙配享从祀。
而深深吸引我的不是帝王们在三孔中随处可见的无以复加的被说滥了的颂词,也不是孔庙雕梁画栋、涂金饰银的富贵气派,更不是大成殿中高九尺六寸、头顶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之服、手执镇圭的孔子雕像所体现出的一派帝王威势。我喜欢在苍松翠柏中静思,默想夫子的处世原则:“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照亮了后世多少处于困境中的文人的心。一如他最钟爱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安贫乐道,以精神追求和自我品格完善作为人生的最大乐事。我的耳边常回响孔子的修身养性之法则:“君子坦荡荡”,“君子周而不比”,“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的眼前经常出现的是孔子最向往的生活图景:“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当周礼得以恢复,当天下一统,孔子能和乐和谐地与自然心灵相通,他便是一个舒适惬意、悠然饱足的哲人。
当我询问同行的先生,三孔之行的最大感触点是什么时,站在孔林子贡庐墓处前的他沉思了一番,轻声说,是子贡对恩师的孝心。我深深的点头。
孔子的另一大贡献是在教育界。他二十二岁时在阙里设馆教学,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使原本专属于贵族阶层的学习机会,让许多平民百姓、穷苦人家的子弟得以分享。他给他们以思想的启迪,赢得了弟子们对待父亲一般的爱。孔子去世时,他的妻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