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

文海拾贝

学科建设 >>语文教研组 >>文海拾贝

登司马台长城

来源:王红元|编辑日期:2009-12-01 13:53:24|点击数: |发布:35

登司马台长城

王红元

当我们把汽车停在司马台长城的停车场,已近下午四点半钟。偌大的停车场空空荡荡,不见其它景点旅游团大客车密集的现象,这便是司马台长城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游人稀少。这实在是一个大优点。

外出旅游,最怕车多误事,人多坏了情致。从北京出发,向河北承德方向行进至120公里处,便是司马台长城的所在。这120公里的路程,足足花费了我们两个半小时。我们在下午157分上京承高速,半小时后又下高速——这条高速公路只修至密云县城附近。再转上101国道,我在地图上比划,至司马台长城所处的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古北口最多不用一个小时。可路上就是堵。呆在望不到边际的汽车长龙后,引颈盼望前车多少能挪挪脚步,哪是轻移莲步也是一种希望。心在往前飞,人却动弹不得。除了污浊的汽车尾气,燥热的夏日午后的空气,满地被堵车辆上丢下的垃圾,我们还能欣赏到什么?

司马台长城游人稀少,可能是因为交通不畅、往来不便,也可能是因为它太古旧,太陡峭、太险峻,不是大众所能欣赏得了的。也是,大家都奔位于北京城西北部的八达岭长城去了,自然把这一段原汁原味、饱含着苍凉之美的长城留给了我们,也把这一片清清静静的山水留给了我们,足以大快朵颐,足以浮想联翩,聊慰路阻劳顿之苦。

我们游览的司马台东段长城建在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上,仅在2.4公里间,海拔由295骤升至986,千米山峰之巅密布15座敌楼。在山脚下远望,恰似一支苍劲的游龙屈曲盘亘在峭拔的燕山山脉之上,气势磅礴,直刺苍穹。陡峭的山势,险峻的地势,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敌楼,恰到好处地建立在各个制高点上,威风凛然,冷峻挺拔。

坐完缆车、快车,往山上爬5分钟时间,直接来到长城的第八个敌楼。近观长城,有修缮完整处,更多保留了岁月风雨破坏侵蚀的自然痕迹。没有熙来攘往、比肩接踵的游人,在空旷苍茫的天底下,我们或凝神谛听,或驻足遐思,或悲歌长啸,用心去还原古长城的沧桑和苍凉之美。回首西南望,清风送爽,各种植物的香气奔涌而来,心胸豁然开朗,曾经的这颗被路阻揉皱的心被怎样的一种景致重重地撞击了一下!硕大的太阳正在往地平线方向坠,依山而建的七个敌楼沐浴在明朗的阳光下,远近的村庄镶嵌在平整的田野中,又时时被浓郁的绿色巧妙地掩去一角,恍如俏丽的村姑低眉含羞,姿态万千。更远处,应该是密云水库的所在,现在的立足点还不能被我的视线捕捉到。据说,站在司马台长城最高的敌楼望京楼上,以前依稀可见北京城的轮廓,夜晚甚至可以看到北京城的万家灯火。我想,目光要穿越这120公里的路程,现实中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人们这样说,一是极言望京楼之高峻,登高能望远,杜甫登泰山还小天下了呢!二是对政治中心的一种向往。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73年),明万历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论率兵进行了重点整修,归明代“九镇”中蓟镇古北路所辖。古代,蒙古部族俺答时常入关,侵袭北京城外,甚至常常直入昌平、通县等地抢夺财物,骚挠百姓,因此这蓟镇长城是保障京城安全的至关重要的防御工程。我可以想见当年把守这段长城的守兵是怎样在边防线上忍受孤独寂寞、承受战争的威胁,付出巨大的代价,为遥远的京城和脚下的村庄田地提供安全保障的。所以,当他们站在高高的敌楼上,应该也有类似当今戍边战士一样的襟怀吧。登高望远,望到了日夜护卫的京城,获取了保家卫国不竭的精神动力。当然这只是我最为单纯的想法。

这些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其实远不是我们这些来去匆匆的登临赏景者所能想像。我们登临到最高处,又迎着夕阳沿着长城往山下走。在一些敌楼的墙砖上,我发现了许多文字,“万历五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