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

教师学习

学科建设 >>语文教研组 >>教师学习

“同质性”诗歌鉴赏教学的得与失

来源:陈隆升|编辑日期:2009-12-06 12:04:07|点击数: |发布:35

“同质性”诗歌鉴赏教学的得与失
——张正耀《“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例》评议
陈隆升
古代诗歌鉴赏有不同的角度与方法,相应地,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也就会有不同的角度与方法。同一首诗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地鉴赏,不同的诗歌也可以从同一种角度运用相同的方法去鉴赏。前者的出发点是寻求诗歌鉴赏的“异质性”,后者的出发点是寻求诗歌鉴赏的“同质性”。张正耀的《“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案例》(《语文学习》2006年第9期)显示的鉴赏角度是后者。
一、“同质性”鉴赏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散点聚合
在这节课,教师立足于诗歌语言鉴赏角度,把“品味古代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过程以这“四性”为顺序展开,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每一方面解决一个“性”。每一“性”分别选取了两首诗作为鉴赏材料。这样使分散在各处的诗歌围绕着诗歌语言相对相同的“性”而聚合在一起。
在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之下,选用了王维的诗《山居秋暝》和宋祁的词《木兰花》,分别从中找出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和“红杏枝头春意闹”两个鉴赏点,让学生通过研讨去鉴赏这两个鉴赏点所蕴含的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在诗歌语言的“抒情性”之下,教师选取了王之涣的诗《凉州词》和李白的词《菩萨蛮》,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与“玉阶空伫立”作为鉴赏点,让学生品味两处语言体现的“抒情性”特点。
在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之下,选取了杜甫诗歌《蜀相》和李益的诗歌《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从中找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和“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个鉴赏点,让学生鉴赏品位其中的“含蓄性”。
在诗歌语言的“精炼性”之下,选取了韦应物的诗《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齐已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三个鉴赏点,让学生通过比较与联想,品味其中语言的“精炼性”。
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来处理鉴赏教学内容,使课堂的信息容量非常大,使许多分散在各处的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诗歌语言聚拢起来,它们之间的“同质性”逐渐明朗起来,使学生可以从中悟出一些共同的带规律性的鉴赏角度与方法。这些效果我们从学生的反馈中也可以看出,“学生普遍感到本节课内容充实,节奏快,收获很大。过去很惧怕古代诗歌鉴赏,特别是在考试时,碰到这道题目简直不知道从何下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基本上掌握了解读它的钥匙,至少也知道从何入手去鉴赏了”。
从这节课我们还可以看出,“同质性”的“散点聚合”式的诗歌鉴赏能够触发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诗歌语言的每一个“性”下,都包含了学生以前学习的诗句,使学生在鉴赏活动中能够把原有的知识积累融入到新的学习中,让过去的经验转化为解决新问题的有力工具。
二、“同质性”鉴赏有可能导致鉴赏的“扁平化”与“概念化”
“同质性”鉴赏由于着力于寻求一般性规律与共同的方法,不可避免会遗漏古代诗歌语言中的特殊性,毕竟每首诗歌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这样就容易导致诗歌语言鉴赏的“扁平化”。所谓“扁平化”,是指鉴赏者只把目光停留在诗歌语言的表面特征上,未能透过表面深入诗歌的内核,体悟不到深层意味。例如,这节课的鉴赏教学分别按四个方面平面铺开,每个方面的鉴赏先讨论一句相对容易的诗句,然后再按这个方法讨论另一首相对难一点的诗,要求鉴赏的“点”是一样的,学生只要找到这些点加以评说就完成了任务。这样做的结果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简单的观念,以为诗歌的语言鉴赏只需找到这些鉴赏点,而不必去理会蕴藏着这些鉴赏点的原诗。这样的鉴赏结果显然是片面的,或者说是表面化的,它没有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深层意蕴中,只看到一首诗的一个亮点,没有看到诗歌的亮点与不亮的点是连成一体的,没有看到诗歌语言的突出之处是与整首诗的语言风格分不开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名句,对它的鉴赏不能孤零零地把它从词中挖出来鉴赏,而是要把它与整首词的意境联系起来品味,只有这样才会向诗歌语言的深层开掘,才有可能触及到宋祁在这首词中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诗歌韵味。所以,诗歌语言的“点”对“点”的同质性鉴赏固然容易找到共性与规律,但因为它是排斥“异质”的,往往会以失去一首诗独特而丰富的语言意味为代价,出现鉴赏的“扁平化”倾向。
这节课“同质性”鉴赏容易出现的另一种倾向就是“概念化”。教师把诗歌语言区分出“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和精炼性”,并将这“四性”作为本节课要完成的四个方面的主要教学内容来安排。在讨论每一方面的内容时,都是以“四性”始,以“四性”终,使学生产生了极强的概念意识。学生在鉴赏活动完成之后,这“四性”会粘附在所鉴赏过的诗句里一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学生会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体现了诗歌的“形象性”,而没有别的意蕴;学生也会认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体现的就是诗歌语言的“含蓄性”,而不具有别的语言特色。学生在这节课的鉴赏活动之后如果习得的是这样的结果,那说明教学内容本身可能存在问题。“概念化”的学习结果是由“概念化”的教学内容造成的,教师在确立教学内容时把诗歌语言的“四性”当作四个实体来使用,认为“四性”是可以单独存在的东西。于是诗歌语言就被人为地打上了概念化的烙印。而事实上,我们知道所谓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只是我们认识诗歌语言时把握到的四个属性,这四个属性只是我们观察诗歌语言的四个维度,即我们可以从四个属性的任何一个出发去认识与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但这四个属性是内含在诗歌语言中的,并且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拆开来单独加以使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四个不同的维度去看一首诗歌的语言,甚至在认识上把这四个维度分析出来,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是不能把它们分开来当作四个独立的概念使用,不然就会使鉴赏者产生一种它们之间没有联系的看法。
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同质性”与“异质性”互补,通过“同质性”鉴赏教会学生寻找到一个个散落在不同诗歌里的具有共性的鉴赏点,然后通过“异质性”鉴赏教会学生分别结合一首首不同的诗歌去品味这些鉴赏点的独特韵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