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

教师学习

学科建设 >>语文教研组 >>教师学习

新课程还是应多些演绎

来源:毛刚飞|编辑日期:2009-12-02 16:22:38|点击数: |发布:35

新课程还是应多些演绎

唐山一中 王卫国

近日听了,两节高一的语文课、两节高三的复习课,这四位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都有很大长进,但是需要改进的恐怕还是课堂设计中的一些“元问题”,诸如教学方法好还是归纳好?请先看这四节课的简述:

其一是小湛老师讲的一节《对联》课。湛老师从对联的起源讲起,以王安石《元日》一是导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继而提出问题:新桃,旧符是什么意思?导出其起源:张贴桃符: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古老风俗。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叫“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因是春节所题,后来又叫做“春联”。到了宋代,文人学者纷纷以题联为趣。之后给学生板眼对联特特点:字数一样,词性相同,字不重复,平仄相谐。之后练习高考中的对联的题目,以及让学生分组给上联对下联,上联:1、东风吹柳绿;2、祖国江山好;3、国兴旺 家兴旺 国家兴旺。之后,请小组代表说出他们的下联。

其二是刘华老师的一节散文课教学《荷塘月色》,第一个环节温故知新,复习了第一册新课标第一册写人记事散文单元单元简介,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物。作者描摹他们的音容笑貌,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字里行间融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之后到第二册写景抒情散文的一个概述。之后让学生梳理《荷塘月色》的思路,找了三名学生叙述自己的划分依据,整体感知全文,教师也学会延迟判断和等待及倾听。之后的环节,教师就告诉同学们: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朱光潜)。并且,PPT出示李商隐的诗与本文作者写作的情感脉络:

登乐游原 —— 荷塘月色

向晚意不适,——心里不宁静,

驱车登古原。——独自去散步。

夕阳无限好,——荷塘月色美,

只是近黄昏。——烦闷未驱遣。

之后引领同学们,解读这篇文章,看一看二者是否极其的相似。

那两节高三的生物复习课,讲的都是《光和反应》的小专题,教师先总结相关的理论,之后是链接的大量的高考练习,教师做的PPT演示文稿均为网管提供的模板,教师制作得很精致,且习题的选编注意了梯度,由易到难,适当拓展,是很典型的复习课模式。

我的建议:人的一般认识规律是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过程和方法,就要适当的让学生体会知识或规律的探究、生成过程,而非简化、淡化或省略过程,直接给学生呈现结果,由一般到特殊,这样学生就少了对规律的探究过程,就演变成了记知识点、规律,用规律解题,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生吞活剥,缺乏真正的理解,造就解题的机器。新课程三维目标以及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都呼唤在教学中要重过程、重体验、重生成。

基于此,我们在讲《对联》时,是不是应该让学生通过对一些名联的观察体会,由学生提炼出对联的特点,之后再进行练习;对于那篇散文,应该师生全方位的解读文本,立足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后在与李商隐的《登乐游原》进行比较,这样就会是两位作者的情感有恰切的交融,使情感线索水到渠成的产生,而非教师先贴一个标签,之后“强迫”学生顺着这个唯一的方向前进,而殊途同归,或殊途多归。在讲高三的复习课时,也可以先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发现学习的模糊点、盲点、易错点等,在真对性的解决,之后由学生自己概括所学过的知识点,也顺着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路,之后再用规律解题,回到特殊,这样就增加了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而非单纯的“讲——练”模式。

我们还是更多的倾向课堂上让学生“演绎”,由特殊到一般,符合认知规律,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创建有效课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