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

教师学习

学科建设 >>语文教研组 >>教师学习

分值和题型:静悄悄的实质性突破

来源: 孙绍振|编辑日期:2009-09-30 10:42:58|点击数: |发布:35

分值和题型:静悄悄的实质性突破
——评2009年高考作文题

孙绍振

每年语文高考试卷一公布,最能引起热议的就是作文题目,报刊上、网站上立即充满了赞扬或者攻讦。但是,今年却不像往年,媒体对作文题的得失没有表现出太大兴趣。是不是今年的作文题实在没有什么新鲜内容,不值一谈呢?似乎很难遽尔下这样的断语。多数作文题,沿着前几年开拓的思路,提供话题材料,启发学生自行立论。就对综合素质的调动而言,大抵重在感性的抒情。如,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对学生的想象应该说是具有冲击力的,但是,和1999年的全国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相比,在推动抒情上异曲同工。我在去年就写过文章,指出中国高考作文命题与美国、欧洲的不同:中国重在感性抒情,而西方,主要是美国、英国,还有法国,则以哲学和人生的思辨为主,激发批判的、分析的理性反思。感性抒情和理性反思,从根本上来说,分属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抒情就是情感的强化,而理性的冷静分析则要排除感情。理性分析以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为生命,抒情则以极端化、绝对化为特点。和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的诗情的想象异曲同工的还有全国Ⅱ卷: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为妈妈买袜子,暴露了他的色盲,道尔顿却因此在研究视觉的这种缺陷方面作出了科学贡献。故事的结论,明显是单向性的:坏事变成好事,消极转化为积极。矛盾双方的转化几乎是无条件的,这种不加分析的绝对化,为中国式的励志所掩盖。励志价值,是社会的共识,但是作为命题,则要求学生自行立论,需要留下顺向和反向质疑的余地:真正的自主立意,意味着对材料的隐含价值作批判性的分析,也就是质疑,甚至是颠覆:色盲是一种不幸,一种人生的缺陷,并不是每一个色盲,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走向辉煌的成功;像道尔顿这样幸运的其实是凤毛麟角,绝对地以道尔顿作为未来的期许,必然导致对自身局限的盲目,恰恰不利于把局限转化为优越。如果不作这样的反思,很难说考生达到了当代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水准。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每天都在得到鼓励,对任何一个文本都要作多元解读,但是,在作文命题面前却往往被诱入一元顺向的、片面的抒情惯性。在反思能力的激发上,应该承认,西方命题有其优势,他们给出的材料绝对不会包含任何现成的结论,他们命题的原则就是鼓励对天经地义的、不言而喻的观念进行质疑和挑战。我在去年评论高考作文题的文章中说过,就诱导批判性思维方面而言,我们的命题局限性是明显的。①
当然,这是一种差距。但是,这种差距,不能片面地看待。换一个角度看,西方命题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对抒情和审美的扼杀。面对一个诗情洋溢的题目,在中国学生看来,可以轻而易举地落笔成文,而一个欧美考生可能觉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例如,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在一个英国人眼中,竟然引起了这样的自卑感:
这是我在中国经历的第一个高考,作文要求之宽泛与苛刻让人咋舌。我不知道英国高中生是否被要求做此类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多年前我参加考试时肯定不是这样。这些题目只给几点提示,让考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知识面和语言运用能力。北京的考题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是去年四川地震中类似“颂歌”的一首流行歌曲中的一句。我深深感到,英国许多名牌大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同不足以分清良莠的英国高中测试体系相比,中国的高考更具挑战性,也更能测试出学生的水平高低。我想,现在是英国效仿中国设立全国作文竞赛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时候了。但我还要说一句,求知是件愉快的事,我将永远不会参加此类考试。②
实践证明,这样的题目,对中国考生,不但没有特别的难度,而且很有调动感情和智慧的功能,成为难易适中、受到广泛欢迎的命题。英国学生的困惑,是他们长期很少变动的考题模式造成的。他们并不要求抒情和想象,只要学生对现象作出评论。以2009年1月的“雅思”作文为例③:
1.有些人相信,对于个人来说,技术条件扩大了穷人与富人的差距,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效果恰恰相反。请讨论这些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2.大学和中学学生和教师一起从课本上学到的远不如从其他方面(如互联网、电视)学到的更多。你在什么程度上同意这样的看法?
3.富国经常给予穷国以财政援助,但并没有解决贫穷问题,因而富国应该采取其他方式,代替财政援助。你在什么程度上同意这样的说法?
4.如今,技术进步导致了大量环境问题,一些人主张人们应该简朴地生活,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技术进步恰恰能够解决环境问题。讨论这两方面的观点,并提出你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题目,虽然要求有相当的分析和思辨能力,但是,其题型已经是多年一贯了,对于英国学生来说,冷峻对待不相容的观念,排除个人情感,在分析中立论,可能是驾轻就熟的。而一个长于抒情的中国学生则可能惶惑起来,不知道如何在拿出主见的同时表现出自己的情彩和文彩。其实英国的题目,还不是欧洲高考或者中学会考中最典型的,法国的题型更以抽象分析为特点。如,2009年的题目④:
理科哲学作文题:
1.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谬?
2.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
3.评点法国哲学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有关鼓励民众参与民主的一段文字:“因此,给民众以管理琐事的机会,比让他们参与管理国家大事更能激发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
经济社会科哲学作文题:
1.从交换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2.技术进步是否改变人类?
3.评点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有关人的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段文字:“我承认,在违法分子的社区内部,他们自己会遵守正义和平等的规则;但是循规蹈矩并不是他们的天性,只是因为他们的社区内需要实行必要的规矩。”
文科哲学作文题:
1.语言是否会背离思维(或:语言是否可以忠实地反应思维)?
2.历史的客观性是否意味着历史学家的公正性?
3.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相对于痛苦而言的某种需求的满足。”
显然,东西方在作文命题上的差异显示出了两种

上一篇:

下一篇: